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李家岩景区,李家石堡)
李家岩,地处泰宁城西江家坊村,与寨下大峡谷相连,其环崖壁而建的古栈道,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命名为“中国最长的丹霞岩槽”。栈道尽头是石门和“雪洞”,明末兵部尚书李春烨曾在此修读,后人为追慕先贤,将原来的天台岩改称“李家岩”,与之毗邻的天台岩寺也易名“李家岩禅寺”。
(李家岩景区导游图)
出寨下大峡谷,复返来路,于半途有岔口,步行里许即是去李家岩的山道。
(远眺李家岩)
穿行在竹林间,未久,一座山崖映入眼帘,半腰处有赭红色石槽挂壁,像一条红巾系在山的脖颈上,灿灿与峰巅的苍翠相映,弯弯同起伏的丘峦随形,这就是那条“中国最长的丹霞石槽”。
(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最长的丹霞岩槽,241米)
及至石槽跟前,身临其境的震撼扑面而来。宽阔处需仰视方能见顶,岩壁状若覆盆,感觉似有倒扣之险。
(丹霞岩槽险峻,栈道崎岖)
行至深处,路愈发局促而狭窄,其高度刚可直腰,其窄时侧身方过。从那斧凿痕迹犹存的栈道上,可以料想当年沟通的坚定与工程的艰巨。
(李家岩景区风貌)
咫尺之外便是深渊,早先有木栅呵护,年深日久,风吹雨淋,多成朽木而不可续用,现如今换成石柱铁栏,安全有了保障。景区并未喜新厌旧,老栅新栏并存,前人的丰功与后世的伟绩赓续于此。
(石门入口,里面就是雪洞)
栈道陡峭迂回,逼仄而险峻,于斜岩夹缝的收窄处有天然石门一扇,上书楹联“具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化用了李白诗作“吞吐天地”(横批)的气魄。里面是闻名的“雪洞”,李春烨曾在此读书,现如今是一座小佛堂。
(雪洞内景)
雪洞形若斗室,前低而后高,在向阳处牖开一扇,推窗青山在目,岚风入怀,令人顿觉胸襟开阔;若端坐堂中,凝思入静,万卷诗书过眼,先贤箴言在耳,恰是修身养性的居所。
(李春烨雪洞读书像)
泰宁多山,山中洞穴密布,历代儒生仕子在岩洞中筑室而居,读书参禅,形成泰宁特殊的岩穴修学文化,宋明时期走出了邹应龙、李春烨、江日彩、李纲等名仕名相。
(雪洞临窗一面,可见天台寺风景)
洞穴之中往往有一种寄托,猿居其间,燧火而进化;僧坐其间,闭关而修行;士隐其间,苦读而运筹;吾来其间,鉴古而知今。至于此洞为何称“雪”,冬暖夏凉的恒温只是外在原因,而“雪藏”的寓意必在其中,是那副一飞冲天的翅膀,也是那股施展才华的欲望,更是那颗出人头地的雄心。
(雪洞入门处,顶上烟迹清晰可辨)
雪洞,洞壁上黑色黝黝,许是李尚书秉烛夜读时留下的照影;门启处户枢隐隐,应为农家崽决心开蒙后关闭的余音。幽居此处,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修读并举,方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小小的空间,能孕育抱负和理想,立“修齐治平”的赳赳雄心,养家国情怀的浩然之气。
(李家岩寺景致,大殿、悬泉、石佛、石刻)
从石槽栈道,岩下雪洞,到古刹山门,在李家岩石堡的这条路线上,我们仿佛看到少年的李春烨,从悬崖的缝隙中负笈走来,叩开石门,入坐雪洞,秉烛夤夜,苦读寒暑;一朝学成,走出山门,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和太子太傅,腾达宫门;而后在泰宁城建尚书第,富为豪门。一座“雪洞”承前启后,见证了李春烨山下放牛,山上读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历史。
(李家岩寺有两条泉水,下落成潭,唤做智慧泉和消灾泉)
出雪洞入天台岩寺(又称李家岩寺),古刹不大,香火氤氲,几座殿堂新旧参半,错落在崖洞上下。有悬泉两瀑,分溅幽潭,曰“智慧”与“消灾”,叮咚之声附和着梵呗钟鸣。断墙内犁耧锄铲闲置,菜畦里瓜果蔬菜犹绿,仿佛延续着耕读的余脉。一座高台上,几尊石像端庄,读书的李春烨,披袈的弘一法师,儒释交融,殷殷着继往开来心愿。
(李春烨家乡际溪村的石桥)
随阶婉转,便是山门,它稍显低矮而略呈陈旧,推开木门步出,竟是一望林幽山远的天地。想当年,李春烨从此下山,奔向京都,那眼里胸中定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迈。
李家“岩”,一个传说;
李家“言”,一代传奇;
李家“延”,一种传承。
(李家岩风景区的耕读基地,由台湾团队运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