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晴
庄子《庄子·达生》中讲了一个老汉粘蝉的故事。是说: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蝉,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
蝉是一种很警醒的昆虫,小时候我们捉蝉,离它三尺远它就“嗞”的一声飞走了。驼背老人仅凭一根长竹杆,粘蝉就象在地上捡石块一样,功夫当真了得。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当然有诀窍。刚开始的时侯,我把两颗弹丸放在竹杆顶上,苦练了两个月,弹丸不会坠下来了,这时候粘蝉就很少失手了。我又把三颗弹丸放在竹杆顶上,又苦练了两个月,弹丸不会坠落下来了,这时候去粘弹,十次只有一次失手。最后我把五颗弹丸放在竹杆顶上,又苦练了两个月,弹丸不会坠下来了,这时候去粘蝉,就象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了。虽然如此,我粘蝉的时候,站稳身体,就象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臂,就象枯树上的枯枝,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关注的对象,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长期勤学苦练,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的程度,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庄子.智北游》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大司马家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他做的带钩(古人系腰带,腰带连接的工艺品叫带钩,类似于今日的皮带扣,多用青铜和玉手工制作)非常精美,不仅美观,而且丝丝入扣。
大司马问他为什么做得这么好,有什么门道吗?他说,我二十岁开始做带钩,六十年来,“与物无视也,非钩不察也。”六十年,别的东西看都不会看一眼,除了带钩,经过长期的磨炼,做出来的带钩自然出神入化,无可匹敌。
这两位老人除了磨炼自己的技艺,还做到了心神专一,对他们的工作对象保持足够的专注,这样才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有它们集中于一点,就如把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拳,其爆发的力量和取得的效果是非比寻常的。这种集中精力干事情的专注其实就是工匠精神,放下所有的欲望,排除身边的一切干扰,需要长期不断地练习。
我非常喜欢老子、庄子,常常读《道德经》《逍遥游》等,特别是庄子的文章里浪漫的气息、磅礴的气势、斐然的文采,非常吸引人,而那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也特别引人深思。以前我总觉得老庄之“道”是聪明人悟出来的,是躺平了或者闭关静坐凭脑袋就可以想象出来的。而看了庄子这两个小故事才发现所有的道都需要足够的专注、长期的磨炼才能得到的。
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只能做成一件事,那位做带钩的老人用了六十年才做出了世间无可比拟的带钩。这些工匠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练,最终拥有了一项让自己立足世间的技艺。
有些人很聪明,年轻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有兴趣,什么都去追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老了,才发现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就像俄罗斯的一句谚语:若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都抓不到。如果想做的事太多,往往一件也做不好,就像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因此,做事不能心猿意马,只有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成功。
池莉曾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真正聪明的人,就是用笨办法,不断压缩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某一个领域里其中的“一个分支”,一生只是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全领域都去发展。
袁隆平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因此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曾经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数学大师陈省身一辈子都在研究数学;“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辈子都在做寿司。
由此可见专注的力量,不过要求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可能不现实,但是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需要专注,也就是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要尽可能减少日常中的琐事的干扰,尽量远离手机等,专注做好手头的事情,然后放平心态,静待花开。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一年可以跳十次八次槽,为了收入高一点不惜放弃好多年的工作,是离成功更近,还是更远呢?真正的强者,是某个方面的领头羊,同时还是其他方面的“弱者”。“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没有人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人这一辈子,可以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要认清自己,扬长避短,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到中年才发现我们必须要舍弃一些欲望,我们往后余生必须要做减法,当我们的能力够不上欲望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果断得舍弃。只有放下很多杂事,我们的精力反而更旺盛,我们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上。
人的一生太短暂了,精力也实在有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便实在是了不得的,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确立自己的方向和人生目标,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