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农村的孩子。曾经有人问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什么,我说是姐姐的《思想品德》课本。没错,很长时间内我家里是没有课外书的。记得后来上三年级的样子,我不知道作文怎么才能写好,央求爸妈老半天要买一本作文范文书。我爸妈是那种心疼孩子,却总不得其法的父母,他们开始不赞同,我费了老大劲才说服他们。这样子我才有个这辈子第一次买的课外书。但我的课外书阅读主要还是高年级姐姐不用的课本,我特别喜欢各个年级的《语文》和总是有着各种小故事的《思想品德》。小学的我总体上说是阅读贫乏的,书读完了,更多时间就是看电视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从舅舅家拿到一本关于当代文学的大学课本,我在炎热难耐的西瓜地里过完了整个暑期。也是这个时候,我悄然成为了班里的语文优等生。由于农村的闭塞,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差,知识眼界却严重受限。我们学校上过大学的年轻一代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想办法要办一个小型图书馆,后来三个班级凑钱从城里买来了百十本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知道了知识世界绝不仅限于课本这一隅。记得那年,我读了莫泊桑,读了莎士比亚。
高中时虽然有了个正儿八经的校园图书馆,但我从来没进去过,我很多同学也一样,我们只有权写下想读的书的名字,然后交给学习委员统一去借还。我开始读四大名著,因为我的印象里好书就应该是这些。我的同桌,一个体育特长生,总是在课堂上睡大觉,迷上了一本书叫“百年孤独”,向我极力推荐,记得我当时一脸不屑,很久以后我才得知了马尔克斯的声名。高中时代,最有意义的阅读发生在市里的大小书店,我终于知道了一个更广袤的世界。那个时候,在书店一站就是很久,我特别喜欢市里的图书大厦,因为这里可以翻书一个下午,或站或蹲。
进了大学后,我的视野已真正放开了,开始了信马由缰的阅读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辍学了。后来,我在北京做保安,一到休息时间就去首都图书馆,一借就是五本书。这期间我读了不少书,也是这个期间我开始属于我的电子阅读生活的。手机在2009年末2010年初,随着iPhone逐步流行开来,大屏手机开始越来越多出现,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年的山寨厂商们,他们挖空心思各种模仿,也做出来不少惊艳的产品,当然也有着相应的质量硬伤。我的电子阅读就是从一台山寨iPhone开始的。以前的功能机和MP4之流都需要上下实体键引导光标移动,很多时候文字都是一行一行缓慢移动的,很不方便,大屏触控真的像是为电子阅读而生。当然,当年kindle已经问世,孤陋寡闻的我还不可能知道,汉王虽然各个书店都有,可昂贵的简直是奢侈品。
由于工作的原因,去图书馆总是各种不方便,我就转向全面电子阅读了。从开卷有益,熊猫读书,到掌阅,多看等阅读类APP到盛大的Bambook阅读器和一直用了四年的kindle,我的绝大部分阅读其实和纸质书无关。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总是无法拒绝对纸质书的偏爱,但电子阅读更接近阅读的实质。
从一个工作到另外一个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纸质书是爱,更是沉重的负担,而电子阅读则没有这种负担。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坐拥一个图书馆,随时随地,想读就读。长期住宿舍,晚上室友睡下了,总是不好去开灯,电子阅读就形不成对他人的干扰,可以尽情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沉醉。长期的屏阅读,会眼睛酸涩,后来kindle paperwhite发布,我简直欣喜若狂,一台日版的KPW1也一直用到了现在,看来仍然一时半会不会退休。如今我仍会保留一些纸质书,但更多是作为一种纪念,一个收藏,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我如影随形,记得有好几次,读纸质书困了,我直接延续着触屏的操作,去试图翻页,查电子词典。后来想想其实收藏可能都是多余的。藏书多的人,总是有着不太纯粹的目的。《白鹿原》里的朱先生,学富五车,偏偏家里就没什么藏书。书读完了,十有八九我们是不会重读的,那摆给谁看?摆给自己看,只是作为一种心理的慰藉,还是摆给别人看,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现在的我,电子阅读中都在有意去避免这种动机不太纯正的收藏,看完的书,如果不会再去看就果断删除,会重读就暂时留下来。
我的阅读史,前半部分是纸质书的阅读,后半部分是电子阅读,载体虽然不同,读书的快乐其实真的没什么差异。我们喜欢阅读,喜欢的更多是阅读本身,而非是精心装订的纸张,逼格满满的阅读装备。假如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安稳的大大的家,允许你买很多纸质书,你大可以进行你最爱的纸质阅读,但对于这个社会上很多身在异乡拼搏,居无定所却偏爱阅读的人来说,电子阅读真的是个更好的选择。我支持电子阅读,因为它更平民,更接近阅读的本质,也理解纸质阅读的爱好者,谁不曾贪恋一本书的温度一缕油墨的清香?
《「十万个支持吗」第一期:纸书Or电子书,你站谁?》http://www.jianshu.com/p/f9639fb2f81b
网友评论
我想说的是,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要趁年轻时卯足劲地读,别等到我这个年纪想读身体却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