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无意识的语言,比如“等一会” “我考虑考虑” “我们商量一下”等词语。
这些话语听起来没有不合适,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却发现这些话语背后所带来的含义却非常丰富,不是文字表面上所表达的意图,而是一种面子文化下的一种折中表达,换句话说是一种表达拒绝的一种“过渡性”的表达。
为什么不能直接表达拒绝呢?有些人担心直接表达拒绝会伤害到他人?有些人是不敢拒绝,却又不得不违心去做。
我记得以前在刚出校门做课程推广的时候,有些客户看到我们的邀请函,就说他们要“商量一下”,那时没有经验的我们还是职场小白,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对方商量以后的答复,遗憾的是我们等来的是杳无音讯。
因为,我们不知道,客户说“我们商量一下”就意味着已经拒绝我们的课程。
我发现,就连我本人在接到一些熟人推销的产品和业务时,口头禅就是“我和家人商量商量”或者是“我考虑一下”,其实我内心真正传递的意图是:我不感兴趣,我不买了。
真实的表达自己需要是要有勇气的,而且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需要就更不容易了。
只是由于面子心理或者不想把关系搞那么僵,所以才说出一种“过渡性”的语言,也就是即照顾你的面子,也不让自己为难的话,也许这就中国式的沟通方式。
特别是在家里,我不会直接拒绝或者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不太想干就会说“等一会儿”,结果效果并不好,会给人造成拖延,不利索的印象,还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我现在不想洗碗,麻烦你帮我洗一下或者我累了想休息一下,现在不想洗碗。
这样说显然很真实,自己也不别扭。
这样的表达实际上就是替代自己真实意图,让自己安全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人际互动和沟通中,你有过这样的防御式表达吗?如果有,没有关系,我们觉察自己,做出改变,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注: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过渡性客体”,指的是孩子的第一件所有物,他们能够让孩子获得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1953年,英国儿童学家唐乃德·温尼克特曾经提出过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即"过渡性客体就是指婴儿为抵御分离焦虑并获得自我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简单的来说,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来取代母亲所给予的安全感的一个完美替代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