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论世做一个有思考、有价值的公众号。80后老顽童,知行合一践行者。135篇原创内容。
最近一条三进北大而不入的考生,因为200万的奖金刷了屏。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行为有悖于人们的“常规认知”。
一方面是痛恨该生“不知进取”,一方面是觉得这样“剥夺”了别人的三次难得的人生机会。
三次啊,那可是北大!
每年都会被他“强占”一个名额,或许这才是大家更加痛恨的地方。
但是,如果没有这200万奖金的爆出,或许,即便是十进北大而不入,大家或许也只是感慨这家伙太轴了。
当天价奖金爆出后,一切都变了味道。
这一切更像是商业操作,而不再是为了“个人梦想”而逐梦。
虽然这在情感上和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商业操作上,这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可以接受网红无底线的商业模式,却偏偏接纳不了一个“凭本事挣钱”的孩子呢?
难道就是因为他挡了别人的道?
每年其实都有考入名校不上的案例,大部分的背后或许都没有这种“商业操作”。
有实力的人或许真的可以任性。
01
其实这种“商业模式”很早就存在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有一位特殊学生。
学校给安排单间,好像还发工资,之所以说好像,是因为只是听说,并没有实证。
最后这位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大。
而这还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这些年的竞争愈发激烈,价格只会水涨船高。
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都存在的事情,却从来都没有人真正地去深究过,为何却在今年突然爆火了?
相比于痛恨这种学校高价买学生的“商业模式”,我们应该更加地深思一下其背后的逻辑。
在我们的那个年代,县城的一般高中还会动不动就会出现考上清华北大的案例,可是现在却难得一见了。
而那些所谓的名校,则呈现了更加强势的表现。
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加上优质学生的各种原因流失,导致了普通高中越来越差,清北已不敢奢望。
稍微有些“雄心壮志”的学校势必会兵行险招,高价买生源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其实也不算险招了,业内潜规则罢了。
学生生源的流失只是一方面,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很多优质教师选择去了更好的学校,或者为了薪酬选择进入到了私立学校。
生源和教师的双流失,对普通高中的打击是致命的。
要不温水煮青蛙,慢慢消亡,要不用非常规手段“搏”出一个未来。
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给学校洗地,相反的,我也很反感这种模式。
但,现实是,成者王侯败者寇。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学校的实力,他们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张榜的名单。
如果一个学校出现了一两个清华北大,它带来的冲击,足以掩盖学校升学率质量不高的事实。
为什么学生考上名校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奖金,动辄也是大几十万上百万,却没有人去质疑这个呢?
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根红苗正和雇佣兵身份的区别,自己培养的,可以尽情地接受一切的鲜花和掌声。
但是,雇佣兵不可以。
一个是钱在前,一个是钱在后。一个是功利,一个是荣誉。
这么看似乎没有问题,也符合大众审美观。
可是,今年冬奥会风光无限的谷爱凌为何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掌声呢?
为什么归化球员就可以坦然地接受高薪“为国争光”呢?
02
这个孩子肯定是做错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行为指定是违反了公序良俗,不符合中国人的一贯行为准则。
但是,他也只是个孩子而已,也只是一个努力靠自己来改变家庭条件的孩子。
就算是做错了,我们也不该一棒子打死,更不应该像北大一样,一句话昭告天下,北大不录取职业考生。
难道就是因为舆论压力吗?
还是北大从来都不知道有“职业考生”这码子事?
作为多年前的学生的我们都知道,作为从事教育行业更多年的人员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我不知道!
中国历来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真正地暴露出来,就不会有人去重视。
“民不告,官不究”这个在古代流传已久的准则似乎依旧适用于现在。
至于这个孩子将来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惩罚,这个都是自己需要独自去承受的,做错了事,就要接受惩罚。
他已经成年,已经可以独自接受了。
我只是建议,不要一棒子打死,给他一个可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腹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考生。
是他的行为撕开了存在已久的教育行业的“不耻一面”,为教育行业的“整改”贡献了一份“特殊”的力量。
当一些潜规则彻底地暴露在阳光之下,必将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光明。
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近除了这个高考生的热搜,还有一个热搜,那就是清华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抢人行动。
这算是特权吗?
这还是中国高高在上的清华学府吗?
反过来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清华北大拼命抢生源,却不能接受高中学校抢学生呢?
北大清华可以靠名气去抢,其他学校呢?
除了靠钱,还能靠什么?
虽然这么放在一起讨论,好像是并不对等,但是,反思的问题就是一致的。
当学校开始“商业化”营销之时,也是教育不公平走向畸形化的开始。
其背后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
03
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就如北大一样,一句话宣称北大不会录取职业考生就可以了。
教育部也可以出台,禁止职业考生。
但是,这些事情出现的背后逻辑和问题,并没有消除。
不能真正地解决这些痛点,或许,下一个更高级更隐蔽的潜规则就会出现。
当然了,或许,早已经出现,只是我们并不知晓。
或者是,没有曝光,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有学校录取了学生之后,高价送到名校去培养,然后再回来参加高考,这种操作是不是更加的隐蔽?
不要总盯着北大去考?
考上清华可以不?
每一次都换专业考试是不是更合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果群魔乱舞呢?
或许,高中被纳入义务教育,真的是需要进入到真正考量的时候了。
文末点个在看,希望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文章首发于 公众号 顽童论世 ,给你提供有意义的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