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缠绕着我:
我最饱含写作灵感的时候,我捕捉的写作素材还在酝酿写作的浓酒里温热的时候,也是我创作热情最高涨最疯狂的时候。
但是因为各种自身拖沓,干事不利索加上外界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在真正落笔码字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很难达到行云流水的畅快效果,磕磕绊绊得像有块石头哽在了喉咙里。
而那些写作虚空高光时刻大多都是我在校园林荫小道漫步的时候,在淋浴或者洗漱的时候,在某个交通工具上抽离灵魂张望窗外世界的时候(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在看完一句震撼到自己心灵的关于拷问灵魂与身体镀层的句子或段落(格言或美句造成的醍醐灌顶的热烈效果)......
这样的时刻数不胜数,不可详尽。,但那些思索文章构造、脉络,凝练文章格局、灵魂的划过脑海的生物电波,不会转瞬即逝,但也许会被削弱,大打折扣得储存在自己写作灵感启迪的备忘录里。
平时,它们也许是暗淡的光,躲在角落里,等到要大展身手,凝心聚力构筑“天成文章”的时候,瞬间变得熠熠发光,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思之后必成通顺舒畅的词句,明快隽永的文章格律。
一个有血有肉的作品就会在自己辛苦耕耘下诞生了。
我现在认为写作和读书是分不开的,这样的说法就在明显地昭示:我以前并不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因为封闭自塞,因为没有选择多读书,所以长年的恶因积累造成自己思想老化僵化麻痹,肚子里的货一直还是些老掉牙的东西,糟粕或者所谓精华都掺杂在一起使用,最后文章变得狗屁不通,人云亦云是必然的事情。
再加上不勤奋的写作习惯,我大多时候都在靠着不可多得的灵感和崩坏或畅快的情绪苦苦支撑着行文,继续写下去,写完。写完后,却不会再回头再费些周折去回顾一眼。
疲惫,无奈,很多时候都这样,负面情绪可以在自己狭窄逼仄的心房里摆满一堆,让理性被挤到最没有存在感的边缘。
大不了不写了,我那时候(早几年吧)对自己这样说。
于是停笔,不看纸质书,也不看电子书,耳听八方就好,吸取碎片化的信息就好,跟着大众的汲取知识和见识的节奏,哪怕时光沉沦了老少年也好,不在乎,不再把写作和看书这种关联文艺范的事情,这种与创作价值的导向偏离的行为放在一个梦想的盒子里。
可以确认的是,这是安葬类似梦想(游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思维片段)的骨灰盒,很多人都有这种盒子。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这个看似竞争残酷的时代里,不顾所有偏见的抨击,不顾所有质疑冷讽的目光,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不过让所有人失望了,那些人成功了。
于是,很多人蜂拥而至,小溪变成大江大河,最后汇聚成海,红海!
然后又陷入了自闭,因为已成红海,自己又不过是海中一粟,所有的勤勤恳恳的努力付出不过是海底捞针,希望渺茫。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信息冲撞,混淆着我们的视听。鱼龙混杂,信噪比极低的现代中国信息社会的信息获取的体验感已经大厦将倾。过度依赖于这个社会的信息搜索,联想等能力,自身又缺乏正确且高效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于是,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失望感和无力感让很多人陷入了彷徨无措的艰难境地。
其实,我们很多熟知的资料、信息、文章的内容等都来源于写作者的写作行为框架,这里暂且不谈论资料、信息、文章等经由什么途径、方式进行内容整合,发散与输出的延伸话题。
这么多爆炸的信息,基本起源于写作,这个由远及近的输出行为,而为什么很多优质信息能够吸引眼球,疏通流量,提高关注度,进而变现了呢?
不管是不是标题党,是不是走了什么快速捷径,只能说事物往往都是把双刃剑,带有两面性。人心向暗,也向明。能改善世界,也能毁灭世界。 就像写作,太聚集文学底蕴,太富有深度含义时,往往偏离了流量的需求网,而一些符合大众快节奏抓痛点的审美需求取向虽然遭人诟病,但成功实现了变现,流量的滚转和爆发式增长。
有人说那么写作对于平凡的人到底有什么意义?说道心坎里了,我也不清楚,恕我也只是能旁敲侧击,隔山打牛,能说会道一些不值一提的皮毛罢了。
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上升进步了,就成了优秀,下沉了,不思进取了,就被自降一格,沦落至平庸的人群。
PS:这篇文章,体裁是杂文,不属于自媒体结构与标题硬性模式,有感而发,所言尔尔,不过尔尔。Do not make your own mind influenced by your present hesitation.(通俗易懂的英文,都能看懂)
写作,就是每天坚持的行为习惯......
上一句的末尾“习惯”的后面留白了,因为太鸡汤。在我的理解里,鸡汤就是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文字和调调包装成所谓催人奋进,努力、成功、精进的打鸡血的行动口号或者没有干货的方法论。恶心,毁人不倦,我也尽量少说点,把鸡汤杜绝掉,往评论文章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