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消息赏识并不等同于表扬
1
学生自杀,真像是什么
这是今年4月15日,一个家长群里发出的信息,
一直听到比较多的,是初中生、高中生,因不堪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现在这种趋势竟然已经蔓延到小学,让同为家长的我看了,不得不为之心惊。
事情的真象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传出,但我仍然一厢情愿的希望:孩子最后会没事、孩子真的只是失误跌落而非自杀。
今天重点想说的是:作为父母,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我们对自己的教育该有怎么样的反思。
为什么要聊这个?
因为所有的事情,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一次又一次的警示,悲剧仍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我们旁观者很心痛,做为同是家长的我们,又胆颤心惊。
也因为,我们看到太多似事而非的评论,将事情归结于某种教育方法上,而让父母忽略了对自身的反省,使我们在一次又一次面对这样惨痛事件时,没有得到应有的警示与成长。
我们来看这件事情发生后,被引用最多的一个家长说法:
图片上这位家长的声音,基本代表了50%以上家长的想法--将孩子的耐挫力低,归结于赏识教育带来的负面结果。
可是,真实的原因是这样的吗?
如果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出问题的孩子,家长都用了赏识教育的方法吗?
家长真正了解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吗?
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又是怎么运用的?
如果不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而改用挫折教育,孩子的挫商是不是就提升了?这些悲剧就不会再发生了?
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一点:
所有理论和方法,都有其普适性(普遍适用性)与特适性(特殊适用性);有优点也有缺点。
而在教育的上,近些年推出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典型案例推广,并没有进行普适性调研,更没有做样本收集与跟踪,同时其宣传点大多集中在其效果上,而极少谈到劣势与避免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面对和使用一种新方法时,必须深入了解该方法的核心理念,分析是否适应于自家孩子,然后辩证的取其适合孩子的部分,放弃不适合孩子的部分。
对于前几年进入中国教育界的六大教育方法有:卡尔威特(德国)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美国)的自然教育法、蒙台梭利(意大利)的特殊教育法、铃木镇一(日本)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辉(日本)的实践教育法、周弘(中国南京)的赏识教育法。
以上六种教育方法,都有其典型成功案例,但是为什么在这许多有成功案例的方法中,大多数父母选择了赏识教育这一种?
从我身边父母的案例来看,无外乎以下这几种理由:
1,赏识教育法在一段时间内宣传特别猛,信息获得更容易;
2,通过宣传资料发现,这是一种更容易操作、父母实际行为上的付出需要得更少的教育方法(大多数父母依然从宣传与字面上来理解:赏识教育,就是赞扬教育,对其更深的核心,一知半解。)
3,父母认为,中国专家推出的教育方法,应该比国外的更适合中国的大教育环境。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父母在做选择时,
对方法的易得性大于方法优劣性的重视;
对方法的易操作性,大于对方法适用性的重视;
对于方法流于表面认识,不深入学习、不进行对比、不进行孩子适应性的分析,拿来就用。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反思--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真正付出了多少?
这里的付出不是指金钱、也不仅仅是指时间,而是付出的’用心’。
2
是方法的问题,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懂?
我们知道了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再对应一下我们平日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就能知道:究竟是方法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使用方法的人出了问题: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承认差异:即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包括其优势特性与劣势特性。
记得儿子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慢性子的小姑娘,作业比别人慢、吃饭比别人慢、说话也比别人慢。
她总是不能如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她真的尽力在去做,但单位时间的效率就是达不到其它孩子的水平。
小姑娘的优点是:善良、温和、热心。
后来老师针对这个情况,与家长做了深入沟通,并适当减免了孩子的作业,同时要求同学们也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个小姑娘。
并且经常在公开场合,表扬小姑娘的积极参与、热心善良。
小姑娘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得非常健康。
如果我们不能承认并正视这样的差异,一味的认为:’你不比别人傻、你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的话,真不敢相信,这个慢动作的小姑娘,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对孩子有超出他能力以外的期待与要求,造成孩子的压力,则会让孩子有严重的挫败感,自我价值感低,也容易产生自厌自弃的情绪。
所以,父母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找到并接纳孩子的差异。
ps:所谓接纳,并不是认可后的不作为,而是接受现状,并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辅正训练
允许失败:即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误甚至是失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并从错误的过程里,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学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的思考方式。
有个很著名的案例:一个孩子打翻了一杯牛奶,没有接触赏识教育的妈妈,可能会对孩子发怒,不仅批评孩子笨手笨脚,还会剥夺孩子再一次尝试的机会--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仅失去许多动手机会与能力,并且会给自己下一下定义:我老是犯错,我做什么都不行。
一个经常被家长否定的孩子,习惯了自我否定;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在团体里的自我存在感也很低,那么当他长大到会思考生死意义的年龄时,可能会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而选择自我毁灭。
而接触过赏识教育的妈妈,则会让孩子观察被泼掉的牛奶,让孩子从中发现其它的乐趣,同时与孩子探讨:牛奶为什么会洒掉?如果换一种拿的方法会怎么样?又或是因为眼睛没有看在路上?
然后再给孩子一次尝试的机会--找到了问题所在,第二次孩子自然能够成功的将牛奶拿到目的地。如果第二次不行,可以再来第三次。
最后,孩子不仅掌握了正确的拿牛奶的办法,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学会了从失误中寻找改进的方法。
这样长大的孩子,便学会了在遇到困难、在遭遇失败时,该有的应对方法--一次一次的试错,便是赏识教育里的挫折训练。
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从孩子的每一次失误与失败开始,我们都给他重新开始的机会,反复训练,孩子又如何会没有受挫的耐受力呢?
所以,我们该反思的是:我们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误的?
是指责谩骂,剥夺他再次尝试的机会?
还是一味盲目的鼓励,却不与他一起寻找通往成功的方法?
又或真正做到了,启发对方法的思索、鼓励反复的尝试、赞扬具体的行动?
无限热爱:即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哪怕孩子并不完美、哪怕孩子成绩并不总是那么理想、哪怕孩子有时候调皮捣蛋让你操碎了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没有条件的。
有人会问:无条件的爱,那不是没有管教吗?
那和我再反问一句:爱难道就是放纵和不管教吗?
如果有人这么认为,我只能不客气的说:这是最低级生物的爱,连某些动物也是不如的。
真正的爱,是全然接纳孩子天然的模样,而不因为他的某些缺陷、她不能达到你的期望而放弃;
真正的爱,是有温柔也有严厉,是知道底限必须坚持、那些错误必须制止、哪些失误可以原谅。
也正是因为有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们才可在面对孩子的某些缺陷、失误、失败时,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用心和智慧,去帮助他成长。
如果能以赏识教育的这三个核心理念来对待孩子,还会责怪赏识教育里只有表扬不可批评、使孩子没有耐挫能力,遇事就崩溃吗?
3
什么是赏识,你弄懂了吗?
赏识的中文解释是:欣赏并识别。
什么意思呢?
即:欣赏的前提是识别,识别孩子可被欣赏之处。
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赏识,是真正识别到了她可被欣赏的地方,并且真诚的表达出来,以让她感知。从而让他在被赏识中自我肯定,并持续进步。
而不是为表扬而表扬、所谓赏识更是流于表面的、或宽泛无意义的夸奖。
所以,赏识并不等同于表扬。
所以,赏识教育没有错,错的是理解偏颇、错的是不加分析、错的是用心不够、错的是流于表面。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