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前提
世界是物质存在的,同时在我的内心也存在一个我认知的世界。
前者是容易接受的,后者是可以明白但容易混淆。
我们往往会认为后者就是真正存在的世界,吃到西瓜是甜的,就认为西瓜很好吃,可西瓜真的很好吃的吗?只能说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西瓜是甜的,是好吃的。如果对于某些人,西瓜是种难以忍受的食物。
意志是自由的,行为却要受物质条件限制。
脑洞要多大有多大,可是现实的行为却要符合基本的物质规律。
存在的事实
我们对痛苦何其敏感,却对快乐十分麻木。
人性和动物性使得我们无法真正察觉那些同我们意志完全一致的事物。
快乐远远低于我们的期望,痛苦则永远超过我们对它的想象。
一个人是否过得幸福,不是以他曾经拥有的快乐和享受作为衡量尺度,而是要看他的一生悲哀和痛苦的程度,这些才具有肯定的性质。
快乐和享受,悲哀和痛苦的定义,取决于对比。故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看看身边那些更加痛苦的,我们就能得到安慰。
分析
舒适和幸福具有否定的性质 — 否定的,意味着愿望的消失,痛苦的总结。
痛苦和不幸具有肯定的特性 — 肯定的,能够引起我们感觉的事物。
延伸
对比到组织行为学上的激励,不是在舒适的环境下达到更舒适的目标,而是在舒适的环境追求不让自己痛苦的事物,或者在痛苦的环境产生不痛苦的需要。
在* 痛苦的环境下的不痛苦需要 所产生的动机,比 舒适的环境下的更舒适需要 *所产生的动机更加强烈。
舒适和幸福的反面不是痛苦和不幸。
舒适和幸福 的反面是 不舒适和不幸福。
难受和痛苦 的反面是 不难受和不痛苦。
那么,惩罚比奖励更加好用吗?
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当于舒适的环境下追求不痛苦的需要,有助于保持现状,些许的促进作用。
奖励取决于当前所处的情况,如果是在痛苦的环境下,奖励相当于 痛苦的环境下的不痛苦需要,所产生的动力十分强大。如果处于舒适的环境,则需要改变当前舒适的环境,比如树立更高的目标,与同行、同事形成对比,营造达不到的痛苦,比如:要做得比别人更好,证明自己;要获得更好的荣誉;要获得更多金钱等。由此产生不痛苦的需要,从而迸发动力。
用惩罚去处理处于痛苦环境下的人,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
用奖励去鼓励处于舒适环境下的人,产生的动力并不强大;
比如:
希望员工每日按时上班,对达到的员工进行鼓励用处不大,对做不到的员工进行惩罚最有效。
总结
意志如弦,阻碍或抑制如弦震,认知为共鸣板,痛苦是由此而生的声响。
人生的过程如同摆钟,在痛苦和无聊间来回摆动,时不时经过底部的快乐。
从痛苦到无聊,满足了需求,经过短暂的快乐(不痛苦),便到了无聊-没有需求的空虚;
从无聊到痛苦,产生了需求,经过短暂的快乐(不无聊),便到了痛苦-无法满足的欲望。
思考
为什么要追求痛苦的人生?
因为把人生归于虚无,意志当做无意义的挣扎,那么死亡就没那么可怕。
如果乐观面对生活的苦难,积极面对由自己愿望所产生的痛苦,甚至爱上生活之后,死亡变得越发凌厉。
这一刻,我开始明白什么是,我的一生想追求的东西。
我希望每日积极面对那些开心与不开心的人事;
我想要思考,有意识地活着。
有很多物质的追求,一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是别人赋予我的;还有精神追求,我想追寻为何自己还活着。
叔本华让我相信人生的本质,是苦的。
但是,我还是追求积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