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是本政治书》- 读书笔记

《红楼是本政治书》- 读书笔记

作者: 我是最可爱的Lisa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11:36 被阅读0次
作者:洪兵

这是一本杂书,特别快被我看完,真的不知道写点什么读后感。当了好几年的红楼迷,就当作是个机会梳理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前几天听田同学的分享,其中有一个问题问:如果黛玉嫁给了宝玉,后面会发生什么?听到了许多不同的想法。作为一个性格偏直的人,我还是认为在最美的时戛然而止是最好的结局,这不仅是人物的个性、当时时代背景环境所导致,也是一种在剪不断理还乱中的一种撒脱。现实可能往往没这么容易,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黛玉当时家庭已无依无靠,有外婆的爱护,宝玉可能已经是他最好的选择。在生存面前,人会变的现实而世故,像宝钗一样,可能还做不到宝钗的善良。

喜欢宝钗的人,可能都是经历过生活、懂得生活的样子的人,世故当中有着通透,懂进退、分寸,情商高,保持着“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我有时候在想,像宝钗这么优秀的人,可不可以不选择宝玉,一个“不求上进”的男人? 其实挺难的,被培养成一个大家闺秀,当不了皇妃,如果还不能嫁一个大家庭去发挥自己的“高人一等”,恐怕就是大材小用了,宝钗应该会愤懑不已吧!而选择跟自己势均力敌的家庭,又有本身姨妈的依傍,宝玉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了,即使他不求上进,但在那个年代,嫁的不仅是一个男人,是这个家庭背后的力量,所以即使宝玉“不求上进”,但贾家的势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红楼梦我最喜欢的人是探春,她有不服“命运不公”的不甘心,有抓住机会时勇往直前的气魄,在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年纪更小的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做好的,考虑不到大的环境,当时的情况,其他人的想法和行为。现在再看,总对探春抱以深深的同情。王夫人交待宝钗加入“三架马车”的时候,也只是说不要出什么事情就好,所以宝钗是“一问摇头三不知”。李纨做着她的大善人,大家都是“聪明人”,只有探春在不顾一切的往前冲,像个“傻瓜”。那么探春能不能也做一个“聪明人”呢?我认为首先得弄清楚探春的目标是什么?她所认为在这场管理当中,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李纨和宝钗有自己的定位,不管好也没事,那么探春能不能也做得到?其实挺难的。以探春这种不偏不倚,非常负责任的个性来说,她是做不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而且作为贾政的庶出,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好的背景,她一直因此非常自卑,也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能站在一边看戏,也是她必然的选择了。聪明不聪明的选择,有时候真的挺不好说的,得看事情,得看环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精力有限就一定有优先级,都无可厚非啦。

最佩服的人就是王熙凤啦,文化不高,又把贾府能管的繁花似锦。随着工作时间加长,发现做好管理真的不容易,不仅是做业务、处理人的关系,还有需多硬知识要掌握,比如人力资源、财务、法律等...实践出来的真理可能不知道踩了多少坑。因为红楼梦一开篇就给我个呈现了一个管理能力超强、碾压婆婆,老太太很赏识的熙凤,不了解她从接手开始的种种"事故“,算是本人一个遗憾了...
我一直坚信熙凤是没有外遇的,书里对这件事情写的很模糊,很多人也在猜测。我坚信有二个理由,一个是她在外人面前呈现的样子,有说有笑,有点魔性,很开放的样子,然而在处理贾瑞这个色狼的时候,就体现她的原则了。呈现的样子,可能也就止于这个样子了,再进一步就很危险。第二个理由是熙凤对贾琏管的真的很严,属于特别敏感,时刻保持战斗的样子。如果不是很在乎,就真的不用这样了,如果有闲工夫,也就不用去管了,完全可以各自生活了。两个点我觉得她处理的都有点极端,高层管理者一般会比较严谨,跟其他人保持一些距离感,很少能看到他跟对方说说笑笑,但是熙凤的个性,也容易让别人对她产生误会。第二个点完全是个人看法,为此害了很多人命,造业不值得,而且真的很累啊,哈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有感触的句子摘录:

1. 人一有了欲望,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俘获,沦落为工具和帮凶。

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 探春掀起的这场“布拉格之春”式的改革,是现实困境的切实需要,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先天缺陷。只有把握了这个特征,才能对这场改革发生的必然性,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其深远的影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4. "中国的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有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这些知识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因为知识分子受到旧制度的剥削,但其利益和地位,却与旧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的根源。而探春的境遇,也正是如此。-《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5. 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话说七分满,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贾宝玉此时还没到正式婚嫁的年龄,而元春虽然"职位”最高,但在自己家里绝不能以位压人,贾母、贾政、王夫人都健在呢,哪里轮是上你一个女儿家指手画脚?因此,元春只是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她“指婚”了吧?她可以说自己没干什么,就是送点小礼物,是你们想象力太丰富。说她没“指婚”吧?她也可以说我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啊,是你们理解不了。

6. 如果你觉得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得到重用,“马屁精”就应该被打压,那只能说明你不是领导,或者是不成熟的领导。不妨想一想,把擅于讨你欢心的人扫地出门,留下一群有能力却又喜欢跟领导叫板的人在身边,你这领导还怎么当?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7.  贾母,她的政治敏锐性告诉她,这么多人支持的事不见得是好事。元春莫名其妙地整一个“指婚”,王夫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这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家庭斗争的贾母骤然警觉起来:她们想干什么?因此,在对待宝玉的婚事上,贾母遵循着“两个凡是”的基本原则:凡是她们支持的,我就反对;凡是她们反对的,我就支持。

8. 贾母此时是仓促应战,其目的是压制“王派”的火力,而不是就此确定宝玉、黛玉的婚事。要达到这个目的,贾母只需要和稀泥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拿林黛玉来当幌子。你想啊,计划不如变化快,万一将来觉得林黛玉不合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那就不是一次“清虚会议”能够搞定的了贾母的实际行动也教育了我们,要做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原则是事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切不可逞一时之勇。

9.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动机与环境的综合表现,而动机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角色。

10. 指挥官命令一队士兵齐步走,但前面有个很大很深的坑,迈不过去也绕不过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如果是一队美国兵,他们会在坑边停下来,询问指挥官该怎么办。如果是一队日本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掉进坑里one by one。奇迹发生在中国兵身上,他们既不会停下来,更不会掉进坑里去,走到坑边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原地踏步。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精髓——“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懂得服从,也要懂得变通,将服从与变通辩证地统一起来。

11. 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社会,指的就是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根本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尤三姐期望自己获得新生,得到自己盼望已久却因生活所迫而深藏于心的爱情,但是她始终不能如愿。社会之所以“吃人”,还在于缺少包容。“吃人”的社会总是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为社会本身所不容的那一类人。有的错误一旦犯了一次,就将是一生的烙印,永远地被打入另册,被世人所歧视和排挤。如果这样的错误是个人造成的,大概还能说是“咎由自取”。但是,尤三姐的“失足”,正是这个“吃人”的社会所逼迫的,社会不仅要让她“失足”,更要让她绝望。

12. 每一场风波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综合的结果,司棋主导的“厨房风波”也概莫能外。从必然性方面来说,贾府内部的矛盾一直暗流涌动。这种矛盾有一个总根源,就是随着经济濒临破产,“就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13. 到了“王夫人复辟时代”,荣国府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日常的开支都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已经无力开展这样大规模的“民心工程”了。因此,下人们失去了大部分的生活来源,便将目光盯上了现有岗位,时时寻找着合适的机会,意图取而代之。经济利益,便是暗中推动矛盾斗争的黑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是本政治书》-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an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