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鲁迅研究的课上,老师让我们上去讲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反鲁”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自愿原则。
前面的时候我听得特别认真,上去讲的同学的很多认识和观点都有启发我很多,也看到了自己准备的资料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来想要上去发言的想法也就慢慢打消了,因为很多我想说的观点和看法前面的同学都说得差不多了。
我的感受就是,如果你有想要发言的冲动就一定要第一时间上去,不要让其他人的发言打磨了你原本该有的热情。
不过,在认真听了每个同学的用心发言后,发现有很多琐碎的不易被重视的问题也可以被剖析得非常细,可以被延伸得很长。
在这过程中,我脑海里蹦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文革时期还活着的话,他会不会也像老舍先生那样遭到文革的强烈批判。
我一直希望有同学可以提出关于这一观点的看法,但好像大多数同学都只把视野放在了九十年代的“反鲁”问题上,并没有把时间往前推,推到文革时期来谈“反鲁”这一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急需要一种精神支柱来凝聚全国上下的民心,而在这个时候毛泽东选择了鲁迅,因为他是大家所公认的爱国战士。
换句话说,毛泽东当时看中的或许并不是文学家鲁迅,而是爱国者鲁迅。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某些看法,并不足以为证,事实如何,也只有过去的历史才真正知晓。
在文革时期,鲁迅被推上了文学的神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神坛。
王朔在《我看鲁迅》的文章中说道:“在那个时候,‘攻击鲁迅’是严重的犯罪。”鲁迅被放在了一个只可颂扬不可批判的位置,像是被放在一个玻璃箱子里被所有人好好地保护起来。
所以当九十年代新思潮涌起的时候,“反鲁”热潮如此高涨,其实也只不过是人们在那个时候找到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他们更多的人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后来快结束的时候我看了一眼全班同学,发现就95%以上的同学都在低头玩着手机或者在赶着下节课要交的马列作业。
那时我才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文学的我们到底在大学里学了什么,毕业后所有的在课堂想到的文学知识是不是会被全部清零。
说真的,我觉得很可怕,也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突然想起上个学期现当代文学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中国还没有九零后的代表作家出来。
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在支撑中国文坛的仍旧是老一辈的六七十年代作家,当然也有八十年代的作家,只是占少数部分。
九零后作家很多,但是九零后代表作家几乎没有,也就是说能拿出好的代表作品的作家寥寥无几。
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了文学这条道路就好好用心相待,不要只把文学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专业和可有可无的东西。文学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也可以把握文学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与文学最为合适的相处模式。
愿每一个怀揣着文学理想的人,都不被生活辜负,好好用心写自己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