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项目外场试验取得成功之后,原以为万事大吉,却发现刚出泥潭又入火坑。
批量生产
随着产品在外场试验之中表现得越来越稳定,我的工作重心也慢慢迁移到了其它项目之上,甚至曾经天真的以为这个项目就要做完了。直到有一天,我被告知项目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产品的一个小批量的生产和交付工作,由于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项目经理安排了一个紧凑的时间计划,当然最重要的是安排了通宵加班的计划,对于我而言,每四天需要通宵加班一次。
加班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环境试验,根据试验大纲,每个产品完成常态测试之后,要进行一个振动试验,之后进行8个循环的温度循环试验,然后再进行一次振动试验。在每个试验阶段,产品都需要进行性能参数的测试,只有在各个阶段测试都通过了,这个设备才算是合格了。由于每个温度循环试验,产品都需要在低温和高温状态贮存一段时间,等待产品温度降低或升高到一个稳定的温度上,然后再开机进行测试,再加上升温和降温所需要的时间,每个温度循环需要大概4个小时的时间。这样,首、末两次振动和8个温度循环试验的总时间算下来就超过了36小时,再计算搭建试验环境的时间,每个轮次的环境试验就得2天时间。
这下我才知道,原来一个军工产品出厂交付之前需要做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试验。本着“捧个人场”的原则,我又努力的投入了小批量生产的工作之中。不过,工作的情况很快超出了我的想象。
首先,产品的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前期用于外场试验的产品性能指标都是由硬件和射频的同事单独调教出来的;但到了批量生产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生产是由生产工人根据工艺文件进行的,团队在工艺设计上经验不足的问题被放大了,批量生产的在各种试验的摧残下面,良品率低得可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尝试着从几个测试不通过的产品之中通过部组件的优化组合凑出合格品的工作;如果凑不出来,那就只能进行产品的修理,据说修理的方式叫“垫铜皮”,是一个特别高级的手法,至今我也不得而知。
其次,工作的强度远超想象。原以为温度循环试验,只需要每4个小时进行一次测试,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休息了,工作强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由于租用振动台和温箱设备都是有成本的,所以每次试验我们都会尽量带上足够多的产品进行测试,标配是8个;再考虑到每次测试的过程之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测试多个指标参数,即便操作熟练,8个设备测试完成也得1个多小时,所以每个温度循环的过程之中,每2个小时的时间需要进行一次测试,留给我们总的休息时间也就不到2个小时;再加上环境实验室的噪音相当的大,即便在旁边的休息室里,也很难充分的休息。另外,可能我这个人的运气不太好,我每次被安排通宵的工作,就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一干就不停,一直从晚上8点干到早上8点,每次听说别人到了半夜2、3点就没事了,可以休息了,都让我羡慕不已。不过,相比射频的同事,我还是幸运的,因为软件的人还比较多,可以4天安排一班;射频只有2个人可以轮换,隔一天就得通宵一次;有一天,我突然在试验室同时遇到了他们两个,才知道有一个人已经连续在公司工作了3天,另一个也已经连续工作了2天……
经历了这样一个多月的“苦难”和“折磨”,我们终于按期完成了第一批产品的交付,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有很多团队成员选择了在转过年来的春天离开了团队。研发人员可能天生不太喜欢重复性劳动,他们不会从中获取到足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虽然从中也能学到东西,但还远远不够应付疲劳带来的消极情绪。
对于我而言,我可能更在乎这个项目本身带来的意义,当然也受益于这个项目,在公司当年并没有加薪的情况下,我和少部分项目团队成员还是得到了加薪作为激励。
接下来就等着用户试用了,这个事情离做成越来越近了~
写在最后
我想每个在军工行业工作过的人,都应该去经历一下环境试验的洗礼,会对“质量”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第51篇(51/1000),2018年5月2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