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生活中好的即为美的。但什么是美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从未予以细究。
美一半来自生活,一半来自内心。生活中的美来自生活中的物:好看的,柔和的,阳刚的,挺拔的,良善的……各有各的美。来自内心的即视觉的不同反馈到内心的感受也不同。朱光潜说,职业不同,看待同样一个事物的角度不同,用途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美。
普通的美在我们的生活里时有体现,是宽阔的海洋,广袤的平原,是峰峦叠起的大山,无处不在。越往深处走美就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哲学化以后,美有点让人望而生畏了,给予了不同理论依据,却依然不能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光鲜艳丽是美的,晦涩难懂也是美的,烟雨濛濛更是美的,即使杂乱无章也有着错落有致的美感。
美,除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对于美的研究自古便开始了,哲学家们谓之美学。苏拉格底是"美、善是同一”的。即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同一个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二者统一于亊物的功用目的。我觉的这个观点和大众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是美学研究者,仅对事物表面的美只是有着直观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美的哲学的高度。
叶朗说“美在意象”,美的艺术是向人们显现一个意象的世界。朱光潜则是辩证的统一,认为主观和客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比如一棵树,从树本身来看是美的;而一个木匠就会想着把这棵树做成一个脑子里美的物件才是最美的;建筑师则认为将这棵树变成屋子里的最美的椽。这和苏拉格底的“功用”性质是相同的。
当然,不论黑格尔的理式,还是柏拉图的“所有美的东西都是困难的。”原来美不只是一种表象,还是一门学科,是哲学的其中一个体系。美的东西很多,但是美具有以上的独属性,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美。而美学之于写作便是意象了。用意象来写作,如果不是寻虎老师的带领,我们恐怕写来写去一辈子都在涂鸦,都不知道意象的存在。
有了意象才有了审美,才能发现美。意象和物象是两个常见的审美范畴。物象为外,意象为内,物象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创造意象,要借物达意,否则空洞无味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首次用“意象”一词论述陶钧文思:“…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末司空图《诗品》也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可见,古人力达意中有景。然后,才能美得空前绝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