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一直想写写关于职场工作的文章,市面上这种文章太多,而且爆款很多。以至于我有点不屑干这种追热点送干货的事情。
之所以要写,是因为我翻看那些10万+的文章,发现了几个规律:
1.喜欢用新鲜词汇包装一下。
2.总是用“我朋友……”之类的励志故事充数字。
3.讲的道理都是隔靴搔痒,总差点意思。
这几个规律让我怀疑作者到底是“职场高管”“社会老油子”,还是“自媒体写手”。
作为一个只会只会耍嘴皮的“社会老油子”,我有必要说几句。
一、当下的事情最重要
我在前任公司的时候经常碰见这样的情况:说好4点开会,4点10分人都到了几个,好不容易等到4点30分,人凑齐了,突然一个紧急的电话,又出去接电话去了。有个背景得事先讲明:公司不是什么大公司,人手不够,有时候一个人顶三四个人用,有时候确实是忙。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你和你同事正在处理一个十分紧急,火烧眉毛的急事,一刻不能耽误,突然一个电话来了,是老板(或者甲方爸爸)打来的,你接还是不接?
这种事情发生的频率之高让我抓狂。就如前面的会议来讲,我可能是从外地出差赶回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处理手头的工作,然后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参加会议的每个人可能都是类似的情况。这种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太高了。
问题的原因在于:1.时间观念淡薄。2.时间管理能力较差。3.对会议和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4.人手不够……而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区别紧急和重要事件。突来的电话与既定的会议计划谁紧急,谁重要?电话是未知的,会议室已知的。答案显而易见。
处理这种事件的最好方法就是,挂掉电话,不失礼貌地回复信息。同样,假如你的心情沮丧到极点,而你的甲方爸爸打来电话,你此刻很难打起精神去应对当下的电话,那么要接这个电话。
二、问来的答案都是别人的
不论你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你都会碰见几个勤学好问的同事。这一现象在新近同事中更加常见。当然,沟通交流是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提问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你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事情。你的同事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出现问题就会来找你,找每个他能找到的人,问一些十分低级,低级得你都不想回答的问题。
这种事情在网上也很普遍,就如百度和知乎上的一些提问。有问“要不要考什么教师资格证”,有问“如何看待领导总安排加班”……这些问题我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些一上来就噼里啪啦说一大堆宏观大道理,然后得出结论的也就听听得了。他的答案是基于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总结出来的,这些都是他人的,认知需要一些情景交代,而不是经验。就像一个物理题,你不会解答,请教同学。他替你解答了,但是你只知道答案,不知道他是如何解答的。
所以,在问问题之前,先自我思考下,摸清脉络,常规的解决方案。然后听听他人的方案,而不是他们的答案。
三、沟通时把问题说到细处
我是南方人,现在接触的都是中原地区的北方人。我发现南北的沟通的语言差异不在于口音,而在于说话的方式。
举个例子:某天,我要一个设计方案,时间要求是第二天中午初稿,内容包括客户背景分析,客户需求分析以及初步实际计划。然后我跟设计师说我要赶一个方案,你明天给我。然后设计师爽快地说:没问题,交给我好了。沟通结束。
然后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我并没有拿到方案,设计师的解释是“我以为你下午才要”。等到下午拿到方案,又是大吃一惊,方案内容确实包括我说的几点要求,但是客户是医疗行业,他套用的都是地产行业的设计模板。设计师说:“你没跟我说这些呀!”
准确讲,这和地域说话方式也没多大关系,而是说话方式的理解出了偏差。北方人性格大多比较粗犷豪爽,说起话来更是让人倍儿亲切。但有时候你理解错了他的意思。
如果把时间地址,要求要点都交代得清楚,确认对方明白己方的意图,一定少了很多扯皮追责的小风波。把问题说细,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你显得专业,升职加薪靠的就是这个。
四、无论何时都要有PLAN B
喜欢看美国电影的朋友应该都会发现,主角们在策划一个计划时,都会留有一到两个备选方案。《越狱》里的麦克·斯科菲尔德每次都能从监狱逃脱,除了精密的执行计划外,他总会留有后手。因为我们终究只是人,不是上帝。
就拿出行来讲。我原来的工作经常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去见一些客户,如果赶上投标会议,更加不容有失。投标会议的规定是,迟到一秒都会被拒绝。有一次,几个销售谈起曾经投标迟到的奇葩现象。
有一个哥们开标在20层,因为上班高峰期,带的资料太多,怎么也没挤上电梯,然后爬楼迟到了;有一个哥们早上一大早出门,高架桥上遇到交通意外,堵在路上;有一个哥们,遇到下雨天,出租车和电动摩车都没有,背着几十斤的标书跑了4公里,到最后还是没赶上。
我的常规做法是假如9点开始,我回想设法在8:30之前赶到。预留好如果出现堵车等意外的时间,计划好PLAN B。
这种工作方式如果用在谈判或谈论上,效果谁用谁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