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的哥”能说会道,而我每每打出租车时也都喜欢和司机大哥聊上一段路程,临下车时再各自带着愉悦分道扬镳。
北京“的哥”的自来熟,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也是这么多年北漂经历里一直最让人难以忽略的一道风景线。也曾起心动念想着写一写“的哥”们的那些趣事儿,却不曾想在日复一日的拖延中,倒让我先遇见了这一篇《北京“的哥”》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的作者陈世旭的笔下,北京“的哥”俨然已是北京符号的一种,有着皇城根的自得,又不失大杂院的质朴;司机大哥们貌似无所不知,又难免市井天真,他们的见解或许并不高深,但又满溢着鲜活的民间智慧。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通篇活灵活现出一种司机大哥就坐在前面,而我们读者则是后座的乘客,听着司机师傅边开车,边嘚不得地诉说着北京城里的那些事儿:
上车落座后,先是问你的地址,而后自然而然聊起职业,即便你是个不爱闲聊的主儿,司机大哥也有足够能耐就“不爱说话”的性格,继续和你开聊着司机圈里那些少部分也不爱说话的人儿,更是因此又引出司机的素质,再顺其自然过度到奥运会,再到工薪阶层的收入,出租车的乱收费,以及那些偶尔也让 “的哥” 们心慌慌的拉活儿~甚至于到目的地后,还意犹未尽地来上这么一句:
要不怎么的,咱们交个朋友吧,您不写小说吗?赶明儿没写的了,就上我这儿找故事,管保您有戏,就怕您写不完。
果不其然,此文因此而生。
又如作者所言,听北京“的哥”们说话,就是一种享受。单单是那种张嘴就出溜的北京话,就足以让人入迷。
对我而言,亦有同感。
在看这篇散文的过程里,记不清自己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几次,文字里的北京“的哥”和记忆中的司机师傅,形象俨然如一。也因此忍不住想推荐给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作为北京独特符号之一的 “的哥” 风采。
倘若你是个道地的北京人,或是北漂一族,那么你读来定会如我这般乐呵不停;倘若你尚未有机会来北京得以亲身感受一番“的哥”们的神聊技,那也不妨先读一读此文,聊以尽兴。
对了,此文收录在《北京文学》创刊 70 周年庆的散文集《此生须尽兴》一书里。
既是散文集,自然不止这一篇。
在《北京文学》杂志编辑部的反复遴选和多角度考量下,精心挑选出 17 位名家的经典散文随笔,其中更是有着我们所熟知的余华、王安忆、梁晓声和池莉等名家。
而全书更是别出心裁地分了三个特辑,且每个特辑都有着特别美好的立意:
第一辑,诗酒趁年华,顾名思义,希望传达给我们好好珍惜当下的美好,对酒当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收录的 5 篇文章都自带满满的回忆和时代的印记。比如承载着北京厚重历史文化的《大栅栏咏叹调》,又如开头提到的《北京“的哥”》一文中刻有北京符号的“的哥”文化,更有詹谷丰借《骨头的姿势》一文,通过描写下跪、站立、跪拜、二郎腿、安坐等不同姿势,以此反应不同时代的心灵姿势。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而有些景致,更是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与其追悔世界的变化之快,倒不如好好珍惜当下,赤诚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诗酒趁年华,方不负此刻。
而第二辑,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则是更进一步提醒我们,漫长的人生里,唯有生命和热爱不可辜负。
何以不辜负?唯有向死而生。
收录的 6 篇文章里,马卡丹的《目送》让我们联想到龙应台的同名散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也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我们读懂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不辜负。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在这般万种风情而又倏忽即逝的世界里,可不能让自己活得太无聊。生而为人,定要热爱点什么,方不负诗酒年华,不是么?
最后的第三辑,活着,就要热气腾腾,更是直指生活的烟火气。
收录的 6 篇文章里,有着田珍颖在《冬天的记忆》里对母亲的追忆,有着梁晓声的散文里对父亲疼惜不已的敬意,更有着漆剑荣《皮鞋》里短暂过客补鞋大爷的朴素情怀……
一本散文集,选录的 17 位作家,所呈现的 17 篇文章,虽风格迥异,内容不一,或谈人生,或谈回忆,或谈时代,或谈亲情,或谈自由,或谈梦想…… 但归根究底,不过是借着写他人的一生,来勾起我们对生活的思索。
芸芸众生里,凡夫俗子也好,英雄志士也罢,不论是谁,活着,就该热气腾腾,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活出生活的烟火气。
而这,或许正是散文集的妙趣,在不可预见的合集里,一口气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和思考。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