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服侍我吃饭、穿衣和睡觉,陪我游戏,侍候我上学,给我讲故事,受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还有不在我面前的时间,他们却整天不离我的左右。他们是我幼年的主要伴侣,是我的奴隶,也是我最早的老师。”
这段如此深情的话,来自溥仪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他们”指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太监。
皇帝有着数不清的后宫佳丽,但皇帝一个人的体力,精力,时间毕竟有限,他照顾不过来,又担心这些后宫嫔妃耐不住寂寞,闹出个“红杏出墙”什么的,于是把宫中服役的男人一律阉割,太监从此诞生。
太监制度作为皇权制度的一部分,绝对是一种极度自私的体现,是惨无人道的象征。而宣告这个制度的终结的,恰恰是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别人的操纵之下,像一个傀儡,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拿得上台面的作为。只有这一件——宣告太监制度的终结,给他悲剧的人生,添上一抹亮色,后人对此评价极高。
但在溥仪自己,下定决心驱逐太监出宫这件事的出发点,却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着想。
话说,民国政府建立,溥仪被迫退位。民国政府给溥仪以优待,允许他暂时居住紫禁城,仍用皇帝尊号,享帝王之礼遇。
表面平静的逊帝生活,其实并不平静。溥仪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无钱,二是无权。无钱,又要维持皇家礼仪,溥仪又是个挥金如土的主。怎么办?为了应付庞大的宫中开支,内务府只好变卖、抵押宫中珍宝。内务府变卖、抵押宫中珍宝,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它破坏了宫中珍宝管理制度。它明示了所有人,皇宫里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于是,偷盗便开始了。发展到后来,太妃,内务府官员,太监,宫女偷卖宫中各种珍宝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溥仪虽说名义上是皇帝,但他手中已经没有了生杀之权,对手下人威慑力不大。
不得已,为了制止盗窃,也为了对自己的珍宝心中有数,溥仪下令对宫中珍宝进行一次清点。原来有账的要逐一核对,无账的要重新建账。
清点工作才刚刚开始,一件让溥仪心胆俱裂的事情发生了。
重点存放珍宝的建福宫发生了大火。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建福宫宫殿群成了一片废墟,无数的古书,古画,金佛,玉石珍宝化为灰烬。溥仪站在余烬未熄的火场边,内心极度的痛心和愤怒。从现场来分析,显然是有人为了掩盖偷珍宝而纵火灭迹。
溥仪下令彻查。还没等彻查的结果出来,养心殿又发生火灾了。这次是明显的人为纵火,直接就把一团浸湿煤油的棉花点着了,纵火的矛头直接指向溥仪,因为溥仪平日里就住在养心殿。这下,溥仪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一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处处受到威胁,溥仪就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晚上都不干睡觉了。无计可施之下,溥仪想到了一个招:把宫中所有的太监一律驱逐出宫。
为了使自己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溥仪决定先发制人。1923年7月16日 中午,溥仪突然乘汽车来到了醇王府,以拒绝回宫为要挟,要求内务府同意驱逐太监出宫。最终,醇亲王载沣妥协,同意溥仪驱逐太监的决定。
1923年7月16日 晚上8点,上千名太监集中乾清门前。当他们得知自己要立刻出宫后,乾清门前立刻哭声一片。这些太监大多来自湖北农村,为生计所迫,或者为了出人头地,自小阉割进宫当差。他们没想到,以断子绝孙为代价换来的饭碗会摔破。现在身无一技之长,手无缚鸡之力,前路茫茫,叫他们投奔何处呢?
虽然,乾清宫门外太监的哭声让人心酸,但这一举措,使得中国之后,在也不会有男孩子在童年就被阉割。不管溥仪的主观动机如何,其结果必将是朝向人道,公平的迈进。这一点上,溥仪的举措是值得我们后人肯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