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个心理咨询师升格为母亲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莫名地,你也成为育儿咨询师。身边咨询孩子的问题人也越来越多了。不过,我想育儿这件事,总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定律,有的只是前人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实践与学习中探索。总有些经验和专业,想与大家分享。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我孩子这是出了什么问题,我都搞不懂了;或者询问我,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孩子不服管怎么办,孩子不愿意学习怎么办,孩子不跟父母交流了怎么办,孩子撒谎怎么办……甚至在专业的网站上也会见到父母忧心忡忡地留言,我的孩子会不会成为问题孩子,将来成为问题少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可真是为孩子操碎了心。而我今天想说的,恰恰是另一件事,操心不假,但也要放在恰当的位置,原来网络上有流行的说法,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我们也要谨防一件事,有一种问题,叫你妈觉得你有问题。
当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时,更准确地说,当孩子的行为与以往不太一样,与我们的期待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看待它。我想我们可以先问问以下三个问题:
1.我的孩子是不是正在长大?(从孩子的成长发展阶段想一想)
2.我的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系统里?(从家庭结构与环境系统想一想)
3.我的感觉是什么?似曾相识吗?(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想一想)
你的孩子是不是正在长大?不要把成长的正常现象当作孩子的“问题”。
孩子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孩子有自己不同的秉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气质类型”;孩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任务,我们称之为“发展阶段”。孩子的成长没有标准化的手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发展阶段上,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Erikson)就有很有的理论和指导。
【详细发展阶段的介绍请参见: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action-blogdetail-uid-11729-id-2566.html】身为父母,我们可能并不能像心理学家那样,清楚而准确地知道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有什么样的发展任务,但我们也要留心孩子的成长。慢慢,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指向分离,原来顺从我们的,开始不再顺从;原来依赖我们的,开始不再依赖;原来公开直接的,变得委婉隐秘……这就变成一个独立个体的过程。
比如说,刚会说话的孩子可能最常说的是“不”,而不是“好的”。有些父母不能接受这样的转变,感觉孩子怎么一下子从一个天使变成了磨人的小妖精,东西总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换个衣服不同意,洗个澡不同意,捡个玩具简直能上天了……这些都不过是孩子借这样的方式和程序来构建“自己”的一种努力。两岁,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只有在他说“不”的时候,他才感觉这是他自己的主张。
相应的第二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可能出现在幼儿园大班或者刚升一年级的阶段,很多家长发现:原来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也不会一一向你汇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刻意隐瞒些什么。家长就会吓一跳,或者陷入莫大的焦虑中。心想,完了,我的孩子都会撒谎了……将来会不会谎话连篇,会不会成为问题少年,会不会成为犯罪份子……我想为人父母后,可能想像力都会变得格外丰富,尤其是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也容易上纲上线,把一个普通的问题提升到“道德”甚至“法律”层面。要知道,对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开始社会比较,开始同伴交往,这个时候,你还能指望他事无巨细,一一坦露?如果他不保有点小秘密,怎么能让他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呢?哪怕我们知道他们的小秘密了,记得也不要总是拆穿他们,这样会让孩子更加“没面子”,伤了孩子的自尊,你还怎么指望他能自信呢?总而言之,知道孩子的秘密也要成为父母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适应同伴交往,远胜过纠结于他是不是有所隐瞒。
成长是件不易的事,即使受到再好的照顾和养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克服,做父母的,不能替代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只是陪伴和顺应这种成长。
2.我的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系统里?他到底在表达什么?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系统可能都有自己的困难,孩子不是孤立存在,孩子身上有一根线,与家庭中每个人都牵在一起,任何一个人的变化与关系的改变都会牵动孩子。
关于家庭系统的影响可能有很多方面:家庭的规则,沟通方式,非言语的互动方式,正所言传重于身教,父母的行为表现的影响远胜于话语表达的部分。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书籍里提到家庭的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感 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问题是--是哪种价值?
可以想一想,你的孩子的调皮捣蛋是不是正在协调父母之间的矛盾,正在充当父母的情绪纽带?或者当二宝来临的时候,大宝是不是自己非得要整出些问题才能让父母感觉自己在家里也是重要的,这也是他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进行沟通,问题是--沟通是如何发生的,结果如何?
有时候孩子的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在表达她感觉自己不被理解,没有价值感; 也可能在表达他开始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并不是说出来的话才叫沟通;另外,还没有建立语言的孩子,更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及情绪状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时,可以先想想,他到底在说什么,他想要什么呢?
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问题是--什么种类的规则对他(她)起作用?效果如何?
孩子没有规则,学习不愿意学习,玩具也乱扔,生活也没有规律……这些“问题”是孩子没有规则吗?也许,他只是不听爸爸的话,因为妈妈总在贬低爸爸,孩子心里产生一个感觉,爸爸的话是无足轻重的;也许他不是在遵从你说的,而是遵从了你做的,你的要求和原则都可以“朝令夕改”,你的任务也可以“一拖再拖”,孩子觉得为什么我不可以呢?
每个人都与社会有联系,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结果如何?
特别小的孩子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社会交往,但他一样有伙伴,有不知名的叔叔阿姨,也与父母的朋友同事们有着一定的牵连。也有父母曾问我,我的孩子在陌生场合总不愿意和人打交道,可细问,才发现他们总担心孩子遇人不淑。那你要思考,你也在向孩子透露着一个信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外面的人表里不一,不可信,我们只能维持表面的联系。孩子并不能理解更深的社会交往规则,但他会感受到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这些社会关系是不安全的。
当然,孩子容易暴露问题,通常也会出现在家庭变化或者调整与适应的阶段,比如说家里增加新的成员,表现上是大宝不高兴,可能也是整个家庭都在适应中;父母遭遇经济上的危机或事业的转折,孩子也很容易从父母的焦虑感里感受到变化,通常我们都以为孩子不懂,而置之不理,或者欺骗孩子,说一切都OK,反而容易让孩子陷入某种困惑与矛盾中。相反,如果这个家庭模式本来就是坦然沟通与交流的,也许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焦虑不安并不是由他引起的,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在中国的家庭结构里,还会因为祖辈和父辈的教育冲突,让孩子处于矛盾中,也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无法把家庭系统对孩子的影响一一陈述,但至少,身为父母,我们有一个共识,孩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也是系统的一分子。他会影响家庭系统,更容易受家庭系统的影响。当孩子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他感受到的系统问题时,我们不要将一切都归罪到孩子身上,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最近家里一切安好?如果没有孩子的问题,我们家庭成员的每一位都OK,还是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呢?我们是不是都处在一个变动与适应中呢?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也许,我们更能理解孩子的表达。
3.我的感觉是什么?似曾相识吗?
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萨巴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一旦进入我们的生活,都会有他自己的烦恼、困难、顽固本性,这些恰恰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还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改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进步,是因为,孩子能把我们带回残留的记忆之中,体验过去的情感波澜,唤起我们深埋内心的情感,从而帮助我们看到最本真的自己。
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感觉到失控、挫败、无助时,先体会一下,这样的感觉熟悉吗?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到过?我们是不是曾因为没有得到恰当的照顾而陷入无助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发誓证明自己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徒增很多挫败?我们是不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情绪失控而压抑自己的感受,而这些一一都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无论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可能叫"创伤“,可能叫"情绪性记忆"……
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涛,有来有往,有起有落。如果不横加干涉,孩子的喜怒哀乐其实也会自然的修复,如此纯粹。但对于成年的我们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可能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曾经历创伤,他们觉得哭泣是软弱无力的表现,所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不允许我们哭泣。当我们看到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的心爱之物而哭泣时,我们觉得这样的感觉糟糕透了。如果你的小时候还因为自己的哭泣而被责备和羞辱过,我们就会把这种感转嫁给孩子,常见的说辞有“大厅广众的,哭什么哭”、“男孩子动不动就哭,算什么男子汉”,再或者,一看到孩子的哭泣,自己童年的创伤就泛起,我们错误地以为哭泣就是一种伤害,感到很自责和内疚,只想着怎么样马上去满足孩子,以避免他哭泣。其实不能满足需求本身并不严重,孩子也很快可以学会有些东西可以满足,有些东西不能满足,让人受伤的其实是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无论是厌恶、羞辱或打压,这样的态度本身才是一种伤害。
如果孩子的哭泣让你感觉不舒服,先想想,我到底怎么啦?
有时,也会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好懦弱啊,别人抢孩子或者打了他,他也不反击,还要跟着别人玩。我会告诉他们,我非但没有感觉到孩子的懦弱,反而看到了孩子的包容和对别人的信任,他相信别人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才会这么安全地继续和别人玩耍。可为什么我们会担心孩子懦弱呢?也许是我们对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不接受;也许是深植在心里的恐惧感,害怕自己太弱小会无法很好地生存下来;也或许,你也有同样的童年经历,当时的你选择了退让,而没有能真正捍卫自己的权利……
当我们情绪的按钮被启动,当我们满眼都是孩子的“问题”,别着急忙慌地去解决问题。因为,成长本来就是“问题”,而问题也是解决不尽的。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感受,善待自己,看到这些情绪的背后,也是我们内心的伤口。但如今我们的孩子帮我们有机会能够看到它们,让那个受伤的小孩在我们心里浮现,试着先陪陪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当我们心里那个小孩,受到足够的陪伴,他们也会长大,而后,我们才成为真正的“父母”。放心,我们的孩子一直在教我们如何成为他们的父母。
盯着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成了“问题孩子”。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孩子的养育上,也是适用的。退一步,从发展阶段看孩子,也许一切都正常;退一步,从家庭系统看孩子,也许他只是在表达;退一步,从自我成长看孩子,也许他只是一面镜子。
还是那句话, 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会是完美的孩子,我们都是成长中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