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看过《哪吒》电影的朋友都会记得“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命有多大概率能“由我不由天”呢?
最近在跟着“音乐扫盲班”走近古典音乐世界,在学音乐知识和欣赏经典作品之余,我被音乐历史长河中的音乐天才们深深震撼。

从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从印象派的德彪西、拉威尔到无调性的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这些音乐天才们从各自视角出发,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用音符创造了音乐长河中多姿多彩的浪花。
除了欣赏大师们的绝妙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莫扎特是家喻户晓的奥地利音乐家,他四岁开始学作曲,三十五岁去世。
他一生创作的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宗教音乐等共计六百多部,不包括遗失的,现存25000页(当时没有印刷术,都是靠抄写)。有人初略估算了一下,请一位抄谱员不吃不喝每天24小时抄写,也需要14年能够完成。不可想象,莫扎特是怎样创作并写下这些乐章的。
莫扎特还是唯一为每种乐器都写了协奏曲的音乐家,这就要求他要充分了解每种乐器的特征,并能发挥出其演奏特色和优势。
这些成就是我们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而莫扎特仅用他短短的三十五年便完成了从学习到创作,再到达无人能够超越的音乐巅峰。

再看看充满争议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他被誉为“莎士比亚+贝多芬”,14岁就完成了长达五幕的大悲剧《莱巴尔德与阿德莱达》。
之后他转向音乐领域,陆续贡献了系列经典之作。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就是改编自他的《漂泊的荷兰人》,电影《魔戒》改编自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柴可夫斯基根据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创作了著名的《天鹅湖》。他的粉丝包括尼采、雨果、路德维希二世等大人物。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罗恩格林》的第三幕,也就是婚礼进行曲,常用于新人步出教堂的场景。新娘款款步入教堂的婚礼进行曲选自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第五章,这首作品是门德尔松17岁时的作品。

说到门德尔松,不得不聊几句这位“富二代”的音乐天才,9岁开始钢琴公演,10岁开始作曲,不仅挖掘出了巴赫及其“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里程碑价值,他还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虽然38岁就早早离世,门德尔松却留下无数优美的乐章,堪称“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其实,很多行业真的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尤其是艺术领域,没有天赋,再多的努力顶多换个中等以上水平,很难演绎精妙、创造辉煌。
我两年前突然想学小提琴,然后就背着琴开始拜师学艺。看到很多家长陪着孩子也在学琴,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中有多少是有天赋并乐于学的,但真的感觉艺术的道路上开心快乐更重要。
我拉琴刚刚脱离拉锯的声音,其中也是吃了很多的苦,真心感谢老师对我的包容和鼓励。
有些人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上的,所以他们天分满满。而我辈是来欣赏天才的,那就多花点时间,学会欣赏,并在欣赏中找到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