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评《西厢记》

评《西厢记》

作者: 7与9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20:36 被阅读0次

    王实甫的《西厢记》也算是翻版翻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故事了,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人的偏爱,相较于略显薄情或是灰暗的现实,虚构的故事则更倾注了人间的愿望。

     西厢记体裁为杂剧,而剧的创作是基于舞台表演的,场景或是环境视觉可看性很强,某些段落是要和曲而作的,韵律感及整齐性好,如此才能朗朗上口,满足舞台剧的要求。相较而言现代的小说文字性很强,情节千回百转,在心理描写中更是淋漓尽致,有的场景虽然也有很强的视觉性,但相对于西厢记所属的时代,还是略显不如。当然承载故事的书籍,很大程度上契合读者的需求,如今的书籍面对的只是读者,读入心中,似有身临其境之感,由心而看而听,但西厢记面对的则更多的是看者或是听者。

     虽然是很熟悉的故事,但看了原作还是很有收获的。像诗词那般,浓缩不累赘,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描绘出一个场景,寥寥数语便将故事中的一个个场景连贯一体。文字段落间,红娘的机智,崔莺莺的貌美,张生的秀才气质,便呈现眼前。每每阅读古文题材,或诗,或词,或剧,总令我耳目一新,习惯了冗繁的现代语句,不禁为他们的凝练赞叹。

     看完这部书,感觉若是没有红娘,成不了西厢记,可见她的重要性。很多人不知道张生崔莺莺,但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红娘,她从一个故事中的一个人升华为一种牵线爱情、撮合婚姻的代名词。受到大户人家家族教育的崔莺莺,观念上已经接受了社会的相关礼教,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古来讲女子矜持为美,这种倡导本身就是与真背道而驰。反而是散养般生存的红娘言行举止更贴于人之本心,也更容易接受遵循人的本性。身份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上的差异更深的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此想来,反而是不受社会规章制约的人更容易找到新世界的入口,因为他的思维并未被锁定在某一个局限的框内,无知者无畏,在反叛中才更有勇气。因为于他而言,没有那么重的枷锁束身,更易受真性情的主导。

     有些书面世是依附所属时代的文化,而某些时代的文化变迁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书,而西厢记足可以称之为后者,这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西厢记所描述的爱情故事对如今这个时代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看点,情节也不够跌宕,矛盾也不是很激烈。以我们这种阅尽百家小说的人来看,这本书在故事情节上若没有文化作用的支撑,还真是没什么欣赏性。但在曾经那个重亲情,重友情,重名利的时期,婚姻也只不过是一种需求,更何谈爱情的位置。西厢记被誉为追求自由爱情的先驱,曹雪芹的红楼梦亦深受其影响,可以说,它在那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开辟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是他用想象创造的世界,迎合了世人心底的需求,这个概念开始缓缓的扩散,逐渐的在社会中有了它的身影。但封建制度是那么牢不可破,我们如今所言的蒙昧迂腐是那个时代的主场文化,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矛盾点也正是如此,试图解放的自由爱情的情感,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新文化与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博弈。虽然结局中我们看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成果,并不代表新文化的胜利,红娘说服老太太的理由并不是人自身情感的重要性,反而是无再嫁之女的老观念,作者理想化的给了张生能够与崔莺莺匹配的身份,让崔相国所定姻缘的郑桓如此不堪,人们看到的是他们之间才貌相宜,饱腹诗书之男,与诗琴女工之女的登对,除了红娘,别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那种心心相印、情感契合的相爱之心。王实甫也尽力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依旧不够完满,所追求的爱情,自由只是制度下偶然的附属品,并未为其光明正大的自由爱情正身。

    对于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我也有疑问。貌美的崔莺莺令张生害相思,诗琴机智的张生令崔莺对于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我也有疑问。貌美的崔莺莺令张生害相思,诗琴机智的张生令崔莺莺迷恋,这爱情来得有点单薄。他们之间,相见很少,更谈不上相处。最初张生对崔莺莺所谓的一见钟情,我感觉仅仅是相中了她的美貌罢了,并非倾慕其才德,而崔莺莺对张生,则更多的是一个深闺小姐对爱情的幻想罢了。对于他们彼此幻想时所用的字词,有些现在看来很直白和露骨,我最初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最后打消了这种印象。文中的许多词语不能拿现在的定义去看,以前是贬义的现在可能扶正了,以前褒义词也许就换了味道。我们不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拿如今的词语世界去定义。

     书中我最不喜欢的一段就是张生应举,崔莺莺的谆谆话语,功成名就勿将我抛弃,一举中第书信往来时所送的东西,也无不是想将其心牢牢绑缚,一心向我,莫恋他花,唯一让仆人带的话语,并非嘘寒问暖关切之词,却是“哥哥休别继良姻”,将女人的姿态摆的那么低。但那毕竟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女不是一个阶层,女性再优秀也只不过是女人罢了,依旧附属于男性。红楼梦里王熙凤和探春哪点比男人弱,不还是低人一等。看过这本西厢记,倒是更能理解薛宝钗了,不是她明知宝玉所爱还要与他走近婚姻,而是面对父母之言,她没有发言权,那是家族之间的事,而不是她自己的事。她就和这崔莺莺一样,命运在别人手里。若没有红娘,崔莺莺也不过是是另一个薛宝钗。

    对于书,我更喜欢那种写尽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觉得那才是有始有终。而大多数故事都是见好就收,遇见最美的时光就定格在那里,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缺憾。悲观者总会想之后的日子依旧那么美好吗,能有多长久。看完之后,我在想,若郑桓所用的计策成为现实,大富大贵有权势人家的美貌女子若果真存在,在现实中考验他,他会不会沦为莺莺传里的张生,未可知。

    古往今来,爱情、婚姻、制度之间充满了矛盾,三者之间说不上那两者之间是完美的契合,似乎第三者的身影总是徘徊在侧。被制度绑架的婚姻把爱情当做第三者,而希冀自由恋爱、步入婚姻的人又批判制度的插足。是社会文化的变迁摒弃了制度,成全的自由之爱,还是兜兜转转,三者之间的矛盾自始至终亘古未变。我看最重要的是需求导向吧,古今历史中不乏不要江山要美人的主,也有为爱情舍弃所有的人,而今天这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中,依旧有婚姻绑架者,并非只有制度,权利与金钱也尾随在后,总之,情感之外总不得见一片万里无云。所以,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相同的时代,人们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

     那么,感情到底如何定义,情深似海、情比金坚,人们试图量化它的存在。其实就像老生常谈的幸福一样,感情的自主性太强,是无法定义标准的。或许感情承载者本身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我们看来别人的感情大同小异,太伤的不觉得伤,太美的也不觉得美,但当事人会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放大,所以连当事人也不是可靠的,最后就是感情是虚拟的,不可度量。

     如果就感情来定义这本书,一词启蒙即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西厢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kv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