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13》是狗B还是狗13?深意地取名 内涵你看懂了吗?
首先,我想表达一点,我并不觉得《狗十三》这部电影是很无可救药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映射,无论是李玩和她爸爸,或者爷爷奶奶和李玩,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很矛盾的冲突。不断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指责对方,要求对方妥协,可是却又不断的在包容体谅,试图去理解对方。
这不是『父母皆祸害』的典例,而是『我该怎么去爱』的问题。
我想简单的从四个场景来谈谈这个电影的结尾,和我的一点感受。
父亲的哭 代表着 女儿已经被这个世界同化
『一、父亲的哭』
说实话,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镜头。
他把父亲的无奈,不愿她那么快长大的想法,李玩对父亲的理解,对前路的无畏,向成人世界的妥协表达的淋漓尽致。
之前看别人的观影感受,他们说这是父亲不愿李玩看到他的脆弱,依然想要维护自己的一个高大无所畏惧的父亲形象,所以去捂住她的眼睛。
但我看的时候感触更深的是,父亲不愿意让李玩去看到这个真实、无奈的世界,那些他曾经经历过的伤痛,吃过的苦,流的眼泪。他希望为孩子蒙上双眼,让她能够继续活在象牙塔里,拥有无忧无虑的纯粹。
李玩却把父亲的手拿下来了,因为她已经『被迫』或者『自愿』的做好决定了,准备去直面那个残酷的成人世界。她在第二次把父亲的手从眼睛前方拿下来的时候,右手和父亲十指紧握,仿佛在告诉他『不要担心,以前一直躲在你身后,现在我也想站在你旁边。』
与其把这一幕称之为对成人世界的妥协,我更想的是把它看做一个孩子的成长。
『二、吃狗肉』
李玩在并不被大家看好的物理方面得了全省一等奖后,父亲欣喜若狂,拉着她出去庆祝。这又是一次孩子取得成就,被大人拿去增光、联络感情的饭局。在餐桌上,父亲搂着李玩,告诉她,今天她能够拿到这个奖,离不开这些亲戚叔叔们的支持。可是早在影片的最开始,父亲粗暴的改了她兴趣小组的志愿,物理在他眼里看起来并没决定总排名的英语重要,但也正是这个不被父亲重视的科目,在最后却给父亲带来了育儿的成就感。
多像那些我们并不被父母看好的特长,可以是语文,可以是跳舞,可以是唱歌,可以是他们嘴中的正儿八经,也可以是旁人口里的不学无术。他们要求每一棵树都必须向上长,必须长的一样,于是他们剪掉你多出来的树叶,砍掉你千奇百怪的枝丫。可是到最后,当你终于长大了,变得美了、好看了、得到别人的赞同了。他们又沾沾自喜,那可不是,我养的好嘛!
当那位叔叔说出这是他特意给李玩点的狗肉时,整个饭局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这个时候镜头不断的切换面部特写,李玩的、父亲的、叔叔的、甚至还有堂姐、后妈的。
所有人都在看着她,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她的禁忌,所有人都在等她又一次『不懂事』的发难。
可是,她没有。
李玩盯着眼前的那盘狗肉,盯了一会,随即换上了一副懂事的笑。
“谢谢叔叔!”并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狠狠的咬了下去。
背景里,后妈惊讶的张了张嘴。
『三、遇见爱因斯坦』
“对不起啊,我们搞错了。”
“我刚才好怕他认出我,扑过来,还好没有。”
她已经不是她了,最开始的她。
所以爱因斯坦没有认出她来,因为爱因斯坦只认识最开始的她,还没有被这个世界过度磨损的她。
每段成长仿佛都是一种自杀式的死亡,就像螃蟹不断的褪去身上的旧壳,贝壳从最初的一种毫无防备的软体动物,渐渐进化出腺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分泌出保护自己脆弱身体的钙化物。
她终于变得懂事了,面对『贝贝』主人的刁难,懂事的道歉,懂事的离开,她知道,她再也不能因为一只狗耍小脾气了。
就像村上春树说过的,『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回头看,不准偷偷想念。』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特别想哭,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被杀死了,被自己,被旁人,被这个世界,我在一次又一次与这个世界的碰撞中不断凋零。我拿自己的眼泪与命运对赌,赌我能不能扳过它一次。从此我再也不哭了。
可是曹保平并没有那么残忍的对待这个女孩,远景推进,在无人的巷尾,李玩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对着阳光抽泣。
感谢曹导,给了她最后的温柔以待。
『四、弟弟身上的重现』
这一幕,就是影片真正的结局了。
我其实一直觉得滑冰场在这部电影里是有特殊意义的。在影片里李玩最开始融入外面的世界,就展现在滑冰场里。
第一次来到这个不同世界的她,跌跌撞撞,一脸的不适应。高放牵着她手在这个陌生世界中横冲直撞时,她表情难过的感觉下一秒就要哭出来,是害怕,恐惧,或者其他?这个世界里有人被撞倒了,有三人结伴而行,也有单打独斗的,溜的游刃有余。
而在影片的最后,李玩一脸麻木漠然的看着弟弟的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看着他向老师求助。“帮我,教我,不会,我还是不会。”这个时候,冷眼旁观的她在想些什么?想曾经吗?想以前的自己?想认不出自己的爱因斯坦?想过去的日子?还有那些死去的东西。
我不想感慨成长、世界的残酷性。因为它们仿佛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是在这样隐忍的自杀中渐渐成长。我们是,我们的父辈们也是。我觉得那些把这部电影简单划成家庭矛盾、自我和外界的冲突的人,格局太小了。它不是单纯的想要表达一种恨意,一种残酷感。
我们更加应该反思关注的是爱的问题,如何去爱,怎么爱才能够尽量的不伤害。
这才是这部电影,我觉得的,最重要的地方。
谢谢大家的赞同和感谢!
然后由于有几位朋友在评论区提出希望我可以对影片中的三次鸟叫说一下自己的理解,那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浅见,抛砖引玉一下吧。
首先我先讲一下在影片中我认为的几个意象。解读他们是因为一会可以更好的理解三次鸟叫的意义。
『卧室·李玩的象牙塔』
我觉得卧室是李玩内心世界的一个反应,她在整部影片里,只有在卧室中才仿佛生活在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听歌,那些贴在墙上的海报,坐在窗户旁边吃面,等等等等。这是她的小天地,李玩只有在卧室里才是真正无忧无虑的,过的最接近本心。
反观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卧室也是我们在父母面前可以理直气壮拥有隐私的秘密花园。小时候多少坏事,秘密,小情绪,都蕴藏在这一扇小门背后。
『爱因斯坦·李玩的另一个自我的体现』
最开始李玩在得知爱因斯坦是父亲送来的后,并不太喜欢它。这有一点点逆反心理在里面,可是等到夜晚,李玩在听到小狗在叫声后,一次又一次的把箱子往卧室里靠近。我觉得这一段拍的很有意思,如果按照我对于卧室是李玩内心世界的理解去看的话,这一段其实很快节奏的拍出了李玩在不断的接纳认同爱因斯坦的过程,允许他进入自己的世界,把它当做了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
而为什么李玩会接纳它?我觉得是因为她在爱因斯坦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点惺惺相惜,李玩的父母离婚了,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即便爷爷奶奶给她再多再好的爱,我觉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长大,心里难免还有是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又因为她实在太孤独了,从李玩在课堂上被老师喊起来朗读课文却不知道在哪一页,向同桌求助时,周围的同学纷纷把脸偏过去,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到,李玩的人际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说严重一点,可能还是被孤立的存在。因此她需要陪伴,需要一个人,或者说任何东西,可以不像父母老师同学,那么『对抗』的和她相处。
所以在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和后母的对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她说『这真的不是,你们要是弄错了把这只狗给人家送回去。我们尽全力去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不是非要这只狗!』
她并不是非要这只狗,而是要一种不那么敌对的认同,一种在成长这条险路上,能够被人妥善保护的感觉,一种被重视的安全感。
这个解释我觉得可以在李玩接受第二只爱因斯坦时得到印证。当时全家人都以为那只狗发疯了,父亲要把他送走。只有李玩过去,摸摸了他的头,爱因斯坦温顺的低下了头,李玩也含着泪,说了句『爱因斯坦,乖,不怕。』
『栏杆·人生的种种枷锁』
这部电影里,大量的窗户栏杆,以及栏杆的意象,比如树影。
这里我想引用围城的一句话『进来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进来。』墙内外的人都在羡慕向往着那个一墙之隔后的世界。各自有各自的幻想和无奈。很多人以为长大了,就可以自由了,不用被父母老师管教,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可以夜不归宿,可以做很多在少年时期被他人禁止的事情。
却不知成长后的束缚,比少年时更加让人无力反抗。
对此我只想说一个镜头,就是在爱因斯坦一号走丢后,李玩蹲在卧室窗户外的栏杆上那里。
我觉得窗户是李玩心理安全区和外界接触的一个窗口。在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第一次被迫长大,去直面这个世界。她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爱因斯坦的走丢打醒了她的美梦,她的自欺欺人。
不过她最开始选择的是逃避,李玩第一次关上了卧室的窗户,玻璃上写满了Einstein,这是她受到伤害后立马建立起来的第一道防备。她打印了无数的寻狗启示,贴满了街道,白纸黑字,像一张张注定无用的药方。
现实什么也没有做,一切都无事发生的让她看清了现实。
所以她决定走出去了,迷茫的,双手环保着身体。她体会了生活的一点残酷,却没想过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你重视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你觉得你的事情在一些人心中应该很重要,而实际上他们也是自私的,自己的感受、权威摆在第一位。
哪儿有什么三观啊,只是看这个人,他想要保护的是不是你而已…
意象简单说完了,我们来说说鸟叫吧。
我觉得三次鸟叫代表着李玩内心的三个阶段。从完全的沉浸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内心和现实的过渡,再到绝对的现实。最后一次鸟叫,是她心中伊甸园被摧毁的哀歌。
『第一次鸟叫』
这没什么好多说的,因为上面我说的很清楚了,卧室是李玩的内心伊甸园,在这她是纯粹、天真、不设防备的。所以在这个伊甸园什么都有,孩子的天马行空,浪漫想法,等等等等。
这里的鸟叫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特别好解读的,它就是一个孩子对于这个世界天真烂漫、不切实际的看法,或者说,一种期待。
因为我个人水平不够,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因此这里我想引用一下小王子的第一章其中的一段,我觉得他们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妙,供大家体会。
『我六岁的时候,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幅非常动人的画,那是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标题是《大自然的真相》,图中有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野兽。我这里是它的复印件。书上这样写道:“大蟒蛇连嚼都不嚼,就把它的猎物囫囵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撑得没法动弹。为了消化掉它,不得不躺在那里整整休眠六个月。”
面对它们,我脑子里就呈现出丛林之中所可能产生的种种奇景。于是,我就拿起笔来,勾勒了以下这一幅画:
我把这幅画拿给大人们看,还问有没有把他们给吓坏了。
可他们却回答说:“吓坏?这顶帽子会把我们给吓坏?”
我画的根本不是什么帽子呀!那是一条蟒蛇吞食了大象的模样,不过你们既然看不懂,我还是重新画一张吧。
于是,我便画了大蛇肚子内部的情景,以便让大人们看了就能明白,不必再费多少口舌去这样那样地解释了。』
『第二次鸟叫』
这是发生在堂姐带李玩去了滑冰场之后的事,我上文有提过,我觉得滑冰场是李玩第一次融入外界,去接触她曾经在旁人保护下,在舒适区伊甸园里看不到的那座冰山背后的一面。
这里加入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堂姐。
怎么说呢,堂姐她在影片里代表的应该是李玩今后的样子,她是李玩最终可能会走向的一种结局。在堂姐身上我们其实还是可以看到孩子气的残存,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不妥协,一些独立直行和反抗。
可以说,堂姐其实也就比李玩快了那么几步,早了那么几步步入现实世界而已。
但可惜,她终究还是走入现实世界了,所以她听不到鸟叫,她长大了,就像那些大人一样。他们曾经都能够听到的,可是成长使他们的耳朵变得硬邦邦的,变得现实起来,他们仿佛在一夜之间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自动过滤网,只能听到那些成人定义的有用的、有意义的东西——知识、八卦、隐私、谎言、情话、承诺…
这里面什么都有,唯独缺少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对于这个世界的幻想。
“你爱他?”
“你怎么用这么老的词,爱?”
“我不知道。”
“喜欢他,我喜欢他。”
“你喜欢他什么?”
“他优秀啊!而且长的那么帅,我们班里的女生都喜欢他。”
“所以你喜欢他?”
“我总得喜欢谁吧?对吧?”
李玩盯着堂姐,后者一脸兴奋和理所当然,她的眼里充满了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喜欢一个人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因此我也要喜欢呢?为什么要从众?我不可以坚定做自己吗?我可以不喜欢吗?我会被当做怪人吗?
大人的世界好难懂噢。
她转过头去,正准备拿起耳机继续听音乐时。
是一声鹰叫!
如约而至的鹰叫!
她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惊喜的问堂姐“你听见了吗?鸟叫!”
“楼上家人肯定养鸟了,”她有点得意“我每晚都能听见!”
“你神经啊?”堂姐一脸见了鬼的表情,“什么鸟晚上叫?猫头鹰啊?”
听,听不见吗?李玩僵直了身体,她很想问“你听不到吗?”或者为自己辩解“真的有啊!你仔细听听看!”话到嘴边,转了又转,她把所有的疑惑咽了下去,就像无数次面对来自他人的质问和不解那样。
『第三次鸟叫』
“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李玩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她就已经迎来了一场彻底的幻灭。
那个躺在担架上,被捆绑,被周围人特殊对待的人,是她这么久来听到的鹰叫来源。
李玩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一幕。一切都在崩塌瓦解,鹰叫,爱因斯坦,物理爱好。她明明已经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去融入这个她并不擅长的世界了,去迎合爸爸、老师喜好,去在自我和外界找到一个平衡点。她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可人生并不等她成长,摧毁了她伊甸园最后的一点幻象。
难道保留一点自我,真的这么难吗?真正的大人,是这样的吗?
没有人给出答案。
她似懂非懂,只是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她再也不需要鹰叫了。
被迫长大,被迫成为一个硬邦邦的人,李玩此刻像一个站在瀑布下的人,强忍着悲意,接纳这人生的洗礼和冲击。
毕竟,『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最后的一点碎碎念:
这篇答案还是写的有点又臭又长了,我对这部电影真的感触颇深,李玩特别像曾经的我,敏感,早熟,对这个世界永远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一路看下来感觉就是我自己的成长写照,和很多我身边的人的影子,那些我成长过程中过路人的身影。
厕所里无声的哭,爱因斯坦走丢后蹲在栏杆上的迷茫,饭桌上的一饮而尽,在高放面前的自我宽慰,高放那句『说实话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她的提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快要吻上时『我需要安慰,但不是这样的。』拒绝表白后那句『以后这种事情多着呢。』一个人站在教室里看着蝙蝠被老师扔出窗外,狠狠咽下的狗肉,那句『谢谢叔叔。』以及最后的麻木漠然。
其实很多事都是多骨诺米牌效应,少年也不是一下子就死掉的。你们见过菜市场里杀鸡吗?我觉得特别像。先在脖子上割一个小口,然后头朝下,慢慢的放血。最有意思的是,在彻底死亡之前,它身体会猛烈的抽搐,人们都把这一行为当做它死掉的标志。好似我们在最后一番抵死顽抗后,走向死亡。
说实话剧中的所有演员,我都恨不起来,讨厌不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电影题材的原因还是什么,编剧没有塑造任何一个绝对的反面角色。我理解父亲的压力和无奈,理解爷爷奶奶,喜欢堂姐的敢爱敢恨,绝不拖泥带水,谅解高放最后的变心,后妈的所作所为。
关于亲子关系,我说说我自己吧,我从小是单亲长大,妈妈扶养,不过是交给外公外婆带。我外婆在家里是绝对权威型的那种家长,性格特别强势,说东没人敢往西,而且绝对的利益至上。我外公性格温和很多,可是重男轻女。我和我舅舅的儿子一起长大。不过你们放心,也没有过的特别惨无人道受人欺凌,只不过是没人爱罢了。
我成长的所有阶段,可以说都是我自己一路走过来的。摸索为人处世之道,学会自己爱护自己。我小时候不太合群,但很喜欢看书,很多问题的答案、道理都是我在书中悟出来的,我也喜欢观察别人,喜欢反思自己。总之,到最后,别人眼里的我,是一个独立理性、仿佛什么都懂、机智成熟的人。
没有人知道我背地里的哭泣,夜晚惊醒的梦魇是什么,我的欲言又止,我的那些不在意之前的固执。
他们只看到一个完好的我,一个在生活里游刃有余的我,他们赞美、羡慕那个光彩艳丽的我,甚至依赖她,把她作为人生导师。
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美好背后藏着一具尸体,她早就死掉了,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日子里并不起眼的死去。
可是我还是很爱我的妈妈,我后来很多次的和母亲促膝长谈,我谅解她在我人生重要阶段的缺席。她也不懂爱啊,怎么去爱,她的父母也没有教过她、没有给过她好的样本参考,她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摸索着来爱我。
我谅解她,因为她后来也在不断的成长,学会去爱,去妥善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妈很多次和亲戚朋友感慨『其实虽说是我把ff带大,但她真的教会我很多东西。』
我觉得在所有感情里沟通都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去告诉对方你在这一段关系中你的感受,你的情绪,然后双方才能够更好的去维护这段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粗暴的、简单的、用自己的三观去强行的理解他人。
对于父母我觉得我们更加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因为其实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他们也是在做父母的路上探索,探索就容易出错,每个人都应该给他人三个原谅的机会。但是那种执迷不悟、固执己见的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我觉得宽容的前提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他会去努力改正,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支持感,就他无论做什么选择,好的坏的,你都会在他身边陪着他,现实残酷成长痛苦,这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的。但是你可以让他能够有去迎接残酷的勇气,能够有去承受痛苦的无畏,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够坚定的做自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成熟了,长大了,更是因为他不惧怕,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身边都有人陪伴。
而我认为的真正的大人,就是了解了这个世界并不是以自我中心为上,他走下自我主义的高台,去接受这个世界无限的可能性。他接受痛苦残酷,但他不麻木。无论外界什么改变,人潮往哪儿涌动,他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自我。
父亲的哭这个画面也是我最喜欢感受最深的镜头
青苔上的小羽毛
我能说看这个电影当天这个父亲哭捂孩子眼这段我们全影院观众爆笑吗……可能我太肤浅,心里想着你哭就哭,不捂自己捂别人的emmmm把我前半场留的泪生生逼回去了
愿每个人都能破开荆棘 走向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