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供给时代,煤、米、油、盐、布全是按照人头定量配给的。而粮店是每一个地区街道必不可缺的店铺之一。北门粮店也是上世纪那个时代凭证购物的产物之一。
北门往事之:北门粮店北门粮店是一幢土木结构的中式二层临街房,底层为粮店。粮店分为二个部份,一个是半墙木板窗口用购粮本购买粮食交钱的地方,另一部份是称取粮食的地方。门是由一扇扇约50公分宽的木板组成的搭板门,开门时一扇一一扇的取下来放在旁边,关门时又一扇一扇的安上去。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推拉门,只是这些门必须全部取下来,店铺才能够敞开。
记忆中二楼住了三户人家,我的一个同学家就住着其中一间,房间不大却很整齐干净,门外是一个长长的外走廊,在旧时也称为“美人靠”,放着这三户人家的蜂窝煤炉子和锅、案台,做饭就在这个走廊上,炒个菜可以香了一条街。
由于大家吃的定量粮食,还搭配一定比例的面粉、玉米粉、乔粉等粗粮(我们称为搭杂粮。“搭杂粮”后来也是精典昆明话之一,意思就是把不好的与好的搭配在一起的人或事物,都称之为搭杂粮)。对于只吃大米的云南人来说几乎每家的粮食都不够吃,没有几户人家的粮食够吃到下一个月的,常常总眼巴巴的盼望着26日的到来。
因为每个月的26日就可提前售卖下一个月的粮食,每到25日晚就有人早早的熬夜排队。在月底的这几天,所有粮店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买粮食的队伍,而我也是这队伍中的一员。
小时候的我似乎有多动症一般,一刻也闲不下来。那时候粮店称米是在一个木架子上吊着一个大锅一样的器皿为秤。有一次妈妈在交买米的钱,而我却跑到称米处,站在称米的架子旁晃不晃去的,一不小心把称米的木架子推倒了个,大半个砸在称米的大叔头上,大叔嗔怒盯着我“那家的孩子,看好哦。”,妈妈正好过来称米,见我调皮,一边给大叔道歉,一边给了我一巴掌,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本来就挤吵的地方加上我的哭声,那个地方更吵了。
后来上了中学,我们配给粮店划到了莲花池。再后来粮食敞开供应,渐渐的把北门粮店给遗忘了。
北门往事之:北门粮店有一年,在上海工作的同学红回来,说在北门街玩了一个童年,都不知道北门街有一个北门书屋,想去看看。于是,我们俩便由北向南慢慢找寻着,整个北门老街变化得都快不认识了。快到北门粮店时,看到路边的指示,才知道,原来北门书屋就是北门粮店。而此时的北门粮店也经历了修葺,修出了一个北门书屋的样子。书屋旁边还有一个马帮什么的食馆,也许就是因为北门书屋的文化而起的吧。
北门往事之:北门粮店与同学慢慢行走在北门老街,虽然北门街已经变得非常的陌生,但少时在此街上的故事却一点点的聚拢,北门街其实不长,一头连着螺峰街,一头就是北门的老址—南箐中学,后来叫做昆明第三十中学。我们也都是毕业于昆明第三十中学。
同学让我帮她拍了一张已经没有原三十中学的面目,却挂着昆明第三十中的牌子的留影,那一年是201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