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龙巴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可谓是基于理解孩子心理成功教育的典范。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就觉得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以后多次重读重听那种感动始终没有退却。
今天再次听到这个故事,仍是莫名的感动和激励,四颗糖的故事督促我们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正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动机,是否从看上去问题重重的表面找到美好的一面,认可孩子,调动他内心的力量。
下面就是这个故事: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结果是不是出乎意料?陶行知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批评,没有一句说教,结果被教育的孩子却自己意识到了错误。他会带着被认可的正能量更好地走出以后的每一步。
老实说,我感到如今学校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最常用的恐怕是一顿说教,再让孩子写检查,回家请家长签字,到校当着全班同学面读检查这招儿。
如果说老师要面对的孩子太多,难免顾此失彼,而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恐怕也更在乎学生的成绩,因此老师只能应付基本规范的教导,孩子若有超出学校规范的行为大多会被归为问题孩子,动辄叫家长,写检查,甚至对家长在检查上签字的字数都有要求…
放下老师不提,其实每个父母都是家庭教育者,我们又何尝不是总看问题的负面,对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呢?何尝不是一件小事就长篇大论地说教个没完呢?
明明孩子有自知力,我们却剥夺了他的思考,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值得每个教育者多读多思多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