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诗歌,小说就有些不够看了,从明朝才开始有所发展的小说不管是在影响力,传播度上都无法和诗歌媲美,以至于今现在人们谈起来小说,能立马想到的也不过就是四大名著而已。甚至于在说到四大名著的作者时,有些人还会弄不清楚。
我小的时候特别爱读小说,而且特别对于那种其中大量引用或改编旧体古诗的小说。只觉得小说中若是没有引用或创作两句诗词便是败笔,没了雅致,少了文彩,读起来寡淡无味。我们今天不说红楼,也不谈三国,这两本书都是集大成者。只提一位我非常喜爱的小说家 - 梁羽生。
梁先生的书里大量引用古人或自创的古体诗,甚至有些诗人也成了他作品中的角色。所以读起来古色古香,他作品中的有诗有的是为了衬托景色,有的是为了人物角色抒发感情,有则更绝,完全是为表现武功的特点和高深。这种写法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很常见。但在近现代,却越来越少。连以传承传统文化目的梁羽生先生也没有能够在守住这块传统小说文化的最后阵地。至于在时下,就更别提了,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文融的跳跃式发展,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小说文化的写法,几乎绝迹。不要说名著,连一本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出现过。
可喜的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现在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一种国风趋势,而这种国风趋势体现在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小说文学。
最早时,你可能会从《人面桃花》、《虞美人》、《独上西楼》、《胭脂泪》、《人约黄昏后》等这种改编于古诗词,或者直接以古诗词作曲的流行古风歌曲中感受到这种趋势,韵味十足,意境极美,让恍若穿越时空,回到古代。
再后来你会看到在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将古体诗词和小说结合起来的小说作品,这其中当然有直接引用的,也有作者自创的。在古体诗词的加持下,这些作者仿佛开了挂,个个行文流畅,用笔如魔,或应景,或寄情,或作为点睛之笔为文章定下基调。更有历害的作者把一篇短短的小诗写成一部几十万上百万的巨作。小说中的角色在诗词的润色下,性格,特点,情感,能力得以鲜明展现,即使不通晓古体诗歌艺术的读者读了,也不由得会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作为一个有着三千年诗歌文化的泱泱诗国,诗歌培植了国人对独特审美,而我们的古代诗歌也融入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歌曲,小说,舞蹈,电影……
三千年诗歌文化浸润,培植了国人对诗歌的特殊的审美趣味,而古代诗歌又赋予了我们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浪漫性格,我们含蓄,内敛,知礼,谦让;我们壮烈,勇武,乐善,正直;说到底无不是诗歌的潜移默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多少人小学就已懂得,三十功名尘和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漫长画卷中写的是忠诚,是家国。每逢中秋有多少人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多少人会在岁月的成长中学会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网络创作是个无比广阔的天地,君不见简书,头条,百家号里有多少诗词歌赋在传播,小说创作平台中有多少传唱千古的词句被重提。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斗转星移,花开花落,人世间,有诗情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