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细分领域的专家都选择了内容服务的职业,话语间聊起来,离不开梳理知识体系,备课,讲课,做社群,聊成长。作为一个算的上“科班出身”的教育技术本硕连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专业的核心能力——教学设计。
在展开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怎么理解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二者的异同?或者说,你觉得二者有差异吗?
以我们每天都要解决的吃饭问题举例:
一般我们会先买菜,从菜场或APP上不同分类、不同色泽、不同口感的食材中,或选取爱吃的、或选取能满足身体需要的,完成食材选购。
从讲师的角度看,课程开发像极了“买菜”,即确定要讲的内容,只是选取标准相对明确。从学员角度,我们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选择学员有兴趣的、能对工作、生活直接有帮助的内容;从讲师角度,讲师倾向于选择在自己擅长的小领域内,自我已完成知识系统搭建的或大或小的内容,作为授课或分享内容。
菜买回来,我们要从“煎炸炒煮”等众多烹饪方式选择一种,将各类食材进行组合,在内心构思今日菜谱。
而教学设计就是这一“构思菜谱”的过程,将选定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序,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引起兴趣,以不同的解说方式加深理解,组织不同的学员活动达到内容传递与应用的目的。粗略来说,这就是教学设计。
总结来说:课程开发确定讲什么,教学设计确定怎么讲。
既然教学设计是这么专业的事情,那应该是有很多人研究过吧,前人的内容沉淀可以糅合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快速的上手,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有趣又有效吗?
当然,我们有无数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派,他们把教学设计这件事情解剖组合了无数次,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特点鲜明的理论:
ADDIE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与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
ADDIE是一个很“友好”的教学设计模型,将教学设计分成了5个部分,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ion—评估(为了不写成一篇枯燥的论文,大家可以百度简单了解一下。)而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就显得非常的“不近人情”,9个环节加上程序化的判断曲折,时不时想问自己一下人生的三大课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更不用提学习教材选了一本堪比砖头的英文原著。
当然更多的比如ISD、SAM、FAST等等,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扩展学习。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问有着“6年学业+4年职业”的ETer(教育技术英文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ETer是本专业人员的自我调侃 ),能直接给点实用建议不?
我的答案是HPT(绩效技术)模型,说起来,他的步骤也不算少,由八个步骤、2个模块组成,2个模块自成小循环又可组合成大循环,直接上图:
两个模块:激发兴趣+教学循环圈,如果说教学设计可以看做是就是“设计菜谱”,激发兴趣就是“菜品搭配”,从食材色泽、营养组成,引起家人的食欲;教学循环圈就是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达成味道、口感的不同,不断刺激味蕾,提高“吃”的体验。二者结合,达成“吃的香、吃得好”的效果。
激发兴趣有它对应的操作方式,前期准备→关联学习→宏观了解→描述受益,了解学员现有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差距,以其关联部分切入,让学员了解将学习什么内容,学完可以带来哪些改变,即以效果“勾”关注。
而教学循环圈包含复习回顾、展示所学、活动练习、输入新知,目的在于学会并加强记忆,学员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如何运用或运用的感受如何,确认掌握后再给予新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用一个小案例来分析,近期很多新手教师需要在网络上进行授课,比如我的好朋友,一个小学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我们怎么让这些一线教师掌握和熟悉线上教学的设计呢?下面用讲师的部分话语来呈现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激发兴趣:大家都是很有经验的教师,学科基础扎实,教学技巧娴熟(前期准备),但是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改为线上授课,可能有些老师表示有些手忙脚乱,表示需要适应和熟悉(关联学习),现在有一个2小时的课程学习+演练,从分析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分析与挑战、课件设计,交互设计几个维度解决这个问题(宏观了解),帮助教师们适应线上教学。(描述受益)
其次:教学循环圈:线下教学各位老师是这么操作的,其中这些***技能适用于线上教学(复习回顾),但是在课件设计、***方面上需要调整,关于课件设计,我们的调整建议是123,具体展开为***(展示所学),接下来请根据小建议调整自己的一个课程小结的内容,互相分享提建议(活动练习);我们再从***来看看对应的建议(输入新知,进入下一个教学循环)。
不论是打造个人品牌还是营造自己的职场形象,会分享,会授课,似乎无形中成为的新时代的必备技能,今天我们分享了:课程开发确定讲什么,教学设计确定怎么讲;HTP绩效开发理论从激发兴趣、教学循环圈的具体操作让教学设计有了实操指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文末的小案例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需更多HPT资料,可参考《换种教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