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家的路
就像我的大V朋友阿Sam的午夜场写的《每一条回家的路都那么容易》,不是好几年没有感受到的回家不易,今年又结结实实的感受到了……
其实我早早就换好里程票,而且是还不错的往返日期,暗自高兴自己省了一笔春运期间不菲的机票钱。但是大概启程前十多天的时候,收到了航空公司的取消信息,被告知整个春节前10天到大年初三期间这家航司都不飞南宁。后来有朋友分析,大概是他们把飞机拿去支援更繁忙的航线去了。当天上海下着冰冷的雨,心情因为一些事情几乎也是冰点。我给家庭群发微信,说今年不想回去过年了,大家都挤着这个时间迁徙,成本太高。她先是半开玩笑的回:「你要是跟女友去玩我倒是不反对,你要是自己在上海过年,还是回吧。」这句话有点让我有点爆炸,觉得好像不回家过年需要拿条件交换一样,上次为了回家过年冒火大概是五六年前春运期间,差点因为机场拥堵没赶上票价高昂的早班飞机,那时候站在看不到希望的行李托运柜台前,我心里也是埋怨回家过年这件事的:费钱、费精力时间去抢夺这个人口大国原本就有限的资源。不过妈妈后来追了一通电话过来,解释说那是玩笑话,成本太高就算了吧。我先是性子来了,咕哝一通,「一整年回去五六次了,为什么非要春节人挤人回去过。」而她这么一说我反而有点心软,就像那篇每年春节都刷爆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回家过年?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里写的,回家的理由千千万,回家陪陪父母,陪陪家人才是最重要的理由。
所以一咬牙一跺脚,改签机票,提早十天回家,初三返沪上,给自己安排一个十来天待在家里的假期。
2.回家,就是面对过去的自己
之前都是在老家里短暂停留,最多也就是会像多数人一样经历「无聊」。这次也许是我自大学毕业以来在家待得最久的一次春节假期,结结实实的感受到了不自在。这种不自在,不是如同寄人篱下的拘束不自在,而是面对自己家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别的不自在。
我观察,我姐姐,我姐的女儿,以及我们的妈妈的生活习惯,猛地发现原生家庭的烙印原来那么重,她们如出一辙的有一样的习惯:就是习惯性的把(我眼里的)垃圾——糖果的包装纸、用过的纸巾,用过的膏药贴布——随意放在不是应该存放(或者摆放)垃圾的地方。后来我妈念叨我姐,有些生气的时候,我就说:「你也别生气,她也就过成了你的样子,她女儿以后也会过成她的样子,她也生同样的气。看不下去就心存喜乐的帮收拾一下,看得心烦就选择不看好了」。
说完我才惊觉若干年前好像我也是这样的,而且也不自觉这是个问题。离家在外的这些年,在新的环境里逐渐养成了新的自觉,原生家庭的烙印逐渐变淡,而重新回到这样的环境里的时候,感觉烙印突然有了感应生疼。回家,就是回到原生家庭,面对过去的自己。
3.不忘来路,记得归路
在我初高中,刚露出「看书看多」了的端倪的时候,她会揶揄「这个儿子,以后可能都会嫌弃我们的」,这句话在老家的说法就是「忘本」。
被说成是「忘本」的通常可能是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沾染了不一样的习气,接受了不一样的想法,长出新叶,活成新的版本,回到故土的时候觉得水土不服,最容易被戴上的一顶帽子。我试图在多个角度去理解,最后换来最大的谅解:我能理解这份冲突给对方带来的不快,任何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或者被评价都容易引来不快。
接受一句「忘本」,也接受了自己的变化:的确我变得不一样,这是走过的路,看过的世界,思想的转变决定的。好与坏,我不做判断,因为这种变化并不具备优越性,我们只是把人生过得不一样了而已。不拿自己的标准去强加于家人,也许最具同理心的态度。同根同家的关系将我们紧紧绑在一起,求同存异不应该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吗?
我曾经写过自己是一个时常惦记着一碗「家味」螺蛳粉的「粉仔」,追根溯源,我始终知道自己的来路,也总能找到归路。
4.出发吧,心之住所便是家
我过了25岁以后经历了几次长途搬家,每次搬家都深感「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束缚」这句话,加上跟着家里学佛精进,随后经历了几次起起落落的个人经济危机,我开始给自己一套「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与其拥有,不如用有」,不买已有的,相同用途或可替代的东西。非要买的话尽量买品质好一点的,哪怕价格贵一点也可以。珍惜所有已拥有的物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及尽量维持它最好的样貌以延续使用时长。已经很久没用,未来也不会用的东西,或捐或赠,再不济扔掉也行,都有机会让物品在别处继续发挥它的功用。
我还在去机场的车上编了一条很长的微信发到家庭群里,觉得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我们修学的佛法里的「惜福」和「感恩」。可是在后来的几年里,我和我的家人似乎都没有真正践行这则理念,期间还经历了经济的跌宕。看着家人依旧继续之前对待的物品的方式和态度,以及即将面对新生活的压力,我内心焦虑,却找不到适当时机和充分的立场来说。
因为我发现,当我急于传达那些我认为对的好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忽略了环境的不同,构建认知的路径的不同,导致了大家的思维模式的不一样,扭转观念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也许比我自己想象中的更多,所以难免沮丧。
我外甥女牙牙学语,辞藻开始变多,她妈妈(也就是我姐)随口说了句:「话那么多,以后可以去学主持了」,她的外婆(也就是我们的妈)立马呵止:「学什么不好,学什么主持?!」。我在房间里听到了,心里不是滋味,我大学学的就是双语主持,虽然入学后就修改了兴趣和志向,在专业里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踏上别的职业道路。但是当初为了考上这所大学,进入这个专业全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加上当时的美好想象,和毕业后的人生走向的强烈落差是摆在眼前的。我虽然对专业所学,大学的土壤,四年的大学经历包括后来的职业历程,是保持「值得」和「不后悔」并且相信「这些点,终究会连起来并且发挥复合效能」的态度,但是可能换不来他们心里的那份「值得」。
我猜想,在家人的心里我可能是个「读书读坏脑子的人」,「在外面待久了,变得有点反动思想的人」,因为我:高龄未婚、买不起房、职业路径模糊。我身体力行地跟证明了「读书无用」或者「读了很多书,看了更大的世界,道理都懂,但是依旧没有过好自己人生」。
后来,我在豆瓣网友的春节期间的动态中读到:
去年10W封口费,今年20W,亲戚不催婚了,真好!
也读到有人回了老家可以拍拍胸口说:
现在我是一家之主而不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对你们的报答不可能用我自己的幸福来报答!我从前、现在、以后也会继续报答你们,我的报答是对你们的爱、关心以及物质,你们需要我陪伴时我会随时出现,你们需要我买什么东西时我立即去买,家里所有的人的房子我都出了钱,任何一个人有困难我都尽力帮忙了,但这并不意味我会满足你们的一切要求,感谢你们送我去读书,读书让我见识了比你们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知道如何坚持与妥协。我是否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你们影响不了,想通这一点你们会过得轻松一点,想不通会过得痛苦一点。
我才意识到,话语权真的掌握在对家庭贡献更多的人手里,我这样天真浪漫爱自由,被家人庇护多年,时常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的人是难以有什么说服力的。
所以啊,新的一年,没得选,赶紧做点成绩吧。不为别的,就为了明年回家的路轻松一点。
谢谢你将这篇春节牢骚看完,希望你在这个诸事大吉的一年里,去有远方,归途有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