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朋友都理解,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共识(故事)的基础上。
人类是分不清现实和虚构,我们的世界是有主观造就的。
从生态系统论得知你能看到的虫子是非连续状态在你眼前飞行,鸟儿却能一个瞬间清晰地发现飞虫的位置。
人的眼睛和鸟的眼睛的差别在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一秒钟,鸟类所抓取的帧数远高于人。
主观与客观
回到人类的认知,事物大多数是我们想看到,或者说你的认知决定你能看到的。人们永远选择相信自己期望看到的真相。推荐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这叫真相的“偏好扭曲”
那么,我们的主观偏好取决于什么?
不少人会认为,取决于人所处的立场。
事实上,我们的主观偏好,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当下(看待问题时)的「自我」身份。我们需要为当下的身份赋予意义感。。
譬如,人类秀愚昧下限的行为之一,就是狭隘的民族偏见,人类历史上近乎所有的大型厮杀都可以归结于这些,还有“不转不是某国人”的标题就能够引起大量网民转发?
这是因为这类煽情的话术容易唤醒古老的民族(部落)荣誉感,当我们的即时「自我」专注于部落中的重要一员时,我们会特别在乎部落荣誉,愿意不惜一切的为部落“战斗”,因为这些行为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
主体与客体
在读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先看一段视频客体永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NjI2Nzcy.html?sharekey=c4ae77bf904fde0563ea29ae8b2a3c500
看到小孩在八九个月前他看到东西在他眼前消失,他就不会去寻找这个球,超过八九个月后就回去寻找这个球,这就说明他对这个事物知道存在,之前是不知道存在,这就是皮亚杰说的客体永存。
这是人类第一次主体分化,大的我分化为小我和客体,能够识别什么东西是我的,什么东西不是我的,这个东西即使盖住了也不会消失。
第二次分化是直觉恒常性。一个物体的大小和这个物体远近有关,这就可以区分物体是没有变的,是自己直觉发生改变,随着自己的心智越来越成熟,所谓的我(主体)会越来越小,它(客体)会越来越大,你会明白好多事物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而转移。
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无法控制的,包括我思想,情绪,身体,信念,生活中重复的规则,大部分我们接受到教育就是我们可以改变(控制)我说了不算)我们要养成这样的思维,要养成那样的习惯。
怎么这个人可以有这样的想法,特怎么可以这样,当我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是想改变(控制)别人。
这样还是活在一个自恋的自我状态下,甚至会更严重有我怎么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是这样的人,随着我们对主客体的认识,我们知道我是“失控”的,随着我们不能控制的越多我们就可以,不受限制,活的更自由。
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别人和自己的区别,比如你坚信的一个信念,别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你就知道可以灵活的摆脱运用这些信念。生活中我们有好多重复的规则,比如,我不能乱花钱,我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