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所在的班级是一个辉煌的班级,全年级前十名基本就是我们班的前十名,并且中考创造了新纪录,班里大部分人都达到高中录取线,而我们班的前十五名基本全部被重点高中录取。直至现在我都依然清晰地记得我们班主任脸上当时骄傲又欣慰的幸福表情。
但是别人天大的幸福也是属于别人的,自己再小的不幸也需要亲自面对。虽然我一直排名在我们班前二十名,但是因为我比价拉胯的化学和物理成绩,我只达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无缘重点高中。
现在回想当然达到普高线也很值得庆幸和满意,但在心高气傲加特别争强好胜的年龄,觉得自己这个中考结果实在是难以令自己满意。
整个初中,我的座位始终被各路学霸紧紧包围,我前排的小哥哥后来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旁边的小哥哥后来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斜对面的小哥哥则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坐在我后面的小哥哥考到了浙江大学,而我的同桌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们并不是成绩在高中才有了突飞猛进,而是在初中时就已经是一匹匹奔驰的烈马。而我在初中时,唯一还算拿得出手的科目是语文,坐在这些学霸中间的感受是每一次发下来考试卷子,我都给想方设法用种种办法巧妙地挡住我的考试成绩,才能让我的内心不至于那么受到打击。
我之所以这么敏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小学的时候也算是我们班的学霸,稳居在好学生之列,从来没感受过成绩下滑到八十分以下的痛苦。但是当我初中第一次数学的班级小测验只拿到八十八分,我当时就特别的心情沉重。在学业越来越难的后期,我甚至拿到过考分只有三十多、四十分的成绩,那种从天堂跌到地狱,又一天天不断在幻灭的感受,我相信有过类似体验的朋友们都会懂。
因为我的心理状态并没有调试到最好,如果我多看看我的班级排名,会发现我基本还是稳定在前十五名到二十名之间,可能我的感受就会好很多。我那时一味地关心年级排名,当全年级的同学排在一起,我只能挣扎着前五十名到一百名之间,而班级的前十名依然是年级的前十名,我能感受到我和他们的差距就不是五到十名这么简单,因此感受到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像个锅盖般笼罩在头上,每天都像乌云密布。
这种痛苦一直延续到中考前,我们那时的中考会有一批提前录取,比如拿到什么奥赛成绩或者特殊奖项都会被重点中学提前锁定,因为我们班那一届的超强学霸们实在太过璀璨耀眼,相当一部分在中考前,他们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出路。而那时的我越发感觉差距的存在和沉重的负担,学霸们被提前录取后,心态都十分放松,参加中考对他们来讲已经是一种体验,而不会决定命运。还要依靠中考成绩搏升学的我在他们轻松、欢快气氛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焦虑、慌张和不安。
人在越慌张的时候,越无法平心静气、平气凝神地认真看书、学习,再加上始终没有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曾经那么优秀的自己,现在却连个明确的出路都看不到,那种自我谴责和贬低也时时刻刻在敲击着我。最后虽然我的中考也顺利达到普高线,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个初三那一年,我每天都像活在阴天里的沉闷状态,每一个要知道摸底考试成绩前夜的焦灼和恐惧,它们深刻地刻在了我的心头。
如今距离我中考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也渐渐和记忆中那个时常紧张到坐立难安的曾经的自己渐渐和解,如果我现在有机会再见到她,我可能会给她下面一些建议。
首先,虽然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特别爱说一句话“你为什么不和好的比,专找差的比。”,但确实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关注点拉大一些,不要让自己的视野过分狭窄。曾经的我只关注年级排名,听到自己的排名后就不再关心后面还有谁,但凡我当时多关心一下,我就会发现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排在我后面的人远远多于排在我前面的人。当然不应该从成绩不如自己好的同学身上找优越感,可是这个方法能够帮助自己重新校准自己的定位。
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学会放弃自己曾经的荣誉和追求完美的幻想,谁不想当年级第一呢,谁不想永远有最好的学校提前录取呢。现实却是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好的成绩,没有闪亮到那么耀眼,那就放下这种暂时无法实现的梦想,好好面对眼前的现实。坦率地承认自己大约现在就是一个班级中上等生的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段。接受这个现实后,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心里变得轻松了一些,这是因为你找准了自己目前所在的真实位置,来到了现实生活中,而不再处在完美的想象世界。
当你来到了现实,你会发现自己先找一个自己稍微蹦一蹦就能够到的对标对象可能会更容易,比如尝试着从年级前一百名稳定到年级前八十名,从班里的前二十名前进到班级的前十五名。这些目标离自己的距离最近,也是真实可感的,是能够通过确立目标、制定计划来一步步落实实现。如果上来就是我下一次考试要冲进年级前十名,虽然这个目标听起来很酷炫,但是可能在你心里也知道这个距离可不是蹦一蹦就能够到,怕是给使用直升飞机才有希望。当你的头脑和你的内心都对你的目标说没戏的时候,你是无法获得任何行动力的,只能抱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僵在原地,动都不敢动。
其实这种听起来特别了不起的目标主要是源于我们的自恋,自恋没什么不好,跟社会和现实适应良好的自恋会带给我们很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每一天都特别有奔头,但是脱离现实的自恋则会让我们丧失行动力,因为那些听起来很了不起的目标,我们自己的身体、头脑、心灵都会感知到这事儿有点不靠谱,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甚至连做个计划都有点让人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只好站定不动,啥都不做,这样至少在面对失败时,可以自我安慰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开始行动,这样的解释保全了我们的自恋。可是当我们一次次这样忽悠自己久了,真的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变得似乎自己啥事都能干,但自己最后却啥事都没干。
其次是要把更多的精力和专注点收回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因为我整个初中阶段,物理和化学的成绩平平,物理老师住得离我家又比较近,时常在晚饭散步时就会遇见,导致我那时的主要心理压力并不是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如何掩盖成绩。怎么能想办法不在学霸同学们面前暴露我可怜的分数,怎么能让我妈心平气和地在我不及格的考试卷子上签字,这些事情时时刻刻困扰、制约着我。
在班里发卷子的时候,我要尝试扭动出各种姿势来恰到好处地遮挡自己的分数,要很巧妙地使用和笔袋和文具来遮盖自己卷子上的错题,当我总在忙碌和挣扎于这些事的时候,我是没多少心思认真听老师分析试卷。回家以后也是如此,写作业的时候就开始琢磨怎么能修改一下卷面的分数,让我妈不要大发雷霆,还愉快地给我签字。反反复复在脑子里盘算和思考这些问题,让作业也写得慢吞吞而质量不高,拖拖拉拉搞到很晚才敢跟家长提卷子要签字的事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我实在太关注外界了,关注外界老师对我的评价和眼光,同学对我的想法,家长的感受,把周围的所有人都关心了一圈却唯独没有关心自己。如果我那时能把关注点拉回到自己身上,清楚地意识到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提高成绩,只要提高了成绩,这些困扰都会自然而然随风而逝。而我却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深深牵绊,始终没有意识到彻底从这个痛苦的漩涡中挣扎出来的办法,或者说即使我当时意识到了,我也会选择逃避。
毕竟提高成绩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情,而且当我们的内心充满负能量和不安全感时,我们并不会那么相信,而总是会选择质疑。比如我可能会质疑如果我每天发愤图强、好好学习,是不是真的能获得成绩的提高?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如果我很努力学了半天,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最后成绩依然原地踏步,那我得到了什么呢?我还不是依然要鬼鬼祟祟地隐藏成绩、想法设法忽悠家长签字?
这背后依然隐藏着强大的由自恋生成的魔鬼和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因为自恋,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一出手就是必杀技,一出场就是主角,但这都是自恋的想象,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在时间和空间里认真耕耘,不敢说人人都能上清华、北大,至少每个人都会收获到自己独有的礼物。结果导向让我们只关注结果,好像不考试清华、北大,不是年级第一就是没用的废物,但是每年清华、北大只能录取那么多人,年级第一只有那么一个位置,我们不能只盯着最窄小的那个位置、那条路,我们应该更多敞开心去感受和收获过程赠与的礼物。
最后就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卑、敏感,过分关注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没好好善待自己、接纳自己,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咋样,于是特别害怕在人前暴露真实的自己,千方百计想要把自己包裹得好一点,隐藏得好一点。
为什么要这么虐待自己呢,如果我现在还有机会穿越回过去,我一定要好好跟曾经的自己聊聊,我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我为什么就是视而不见,一味觉得自己就是干啥啥不行,放哪哪碍事。
一个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就会越来越爱自己,因为可能我的语数外成绩不如别人,可能我跑步跳高也不行,但是我在我自己擅长的领域,我是优秀的,我是独领风骚的。当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感到自信,就会循环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增强技能,最终可能会真正打造出一块超强长板,并且收获了在这个知识碎片化时代最为稀缺和珍贵的能力,专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