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琳在高中的时候,一直地班里的尖子生。
高二那年,父亲带她浏览了美国的五所著名大学,最终,她选择了布朗大学。
她的选择和我们上次所讲到的印象派画家的选择类似,就是到底是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大一的时候,卡洛琳的化学课得了B-,这在是她从来没有遇到的事情。她非常震惊,情绪沮丧。
大二那年,她选修了有机化学,结果更糟糕。
她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为何却做不好,是不是自己太笨了呢?因为痛苦,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她又不想当化学家,这门课学得不好对她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她拿自己和这个学科的其他优秀同学相比,她就成为了这个池塘里的小鱼。
但是让她放弃,就意味着让她承认自己失败,将自己的自信心彻底粉碎。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原来,你是某个城市重点中学的第一名,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各个城市的尖子生蜂拥而至,开始了新一轮的比拼。这时,许多优秀的学生可能成绩不再优秀,甚至垫底。
这个事实,我们作为旁人看得非常清楚,你不可能时时都成为那个拔尖的人。
但是,作为卡洛琳本人,即使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也是某知名大学,据说每年都有自杀学生的原因。
我在当年高考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我从初中开始,物理和化学就不是长项,只是数学和几何特别突出。到了高中分科的时候,理科出身的父亲,建议我也选理科。当时,我什么也不懂,更不像现在这样喜欢历史、写作。
懵懂中,我开始了理科的学习。高一还好,到了高二,简直就是灾难现场,我无法理解物理,消化不了化学,数学也学得似是而非。
我痛苦到了极点,我也像卡洛琳一样,努力用功。但是,理科这个学科,不像文科,你多背两遍可能就会有提高。理科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可以缓冲的地方。
于是,我在那个痛苦的无底洞里,没黑没明的奔忙,却丝毫不见效果。就像你进入了一个大楼,你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上楼的梯子。真不是你不努力啊,但是,哎,那种痛苦,无法言说,我就这样在高二捱了一年。
平时乖巧听话的我,受不了上课对我的打击,竟然开始逃课。老师讲课就像听天书一样,成了催眠曲。无论我如何掐自己,就是迷糊得醒不过来。那应该是人生中,我的第一次至暗时刻。这种痛苦,直接导致我好多年有抑郁症倾向。
现在再想,既然理科读不懂,第二年改学文科就行了。至少,书山有路,只要勤为径就可以了。不像理科,面对我的是一面又坚实又高冷的墙壁。
同样的,如果卡洛琳选择一所普通大学,她就是那所大学里的凤凰。信心倍增的情况下,也许,她会去研究她喜欢的专业,并做出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她选择的是一所名校,让她的自信心碎了一地,直接导致她无法正常学习。
《逆转》这本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是想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不是你不聪明,而是你的选择太难实现。有时,换个方向,也许人生就会出现不同景象。
所以,选择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