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升学教育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芳华》热映的背后:只有教育能打碎那个狭隘的天花板!

《芳华》热映的背后:只有教育能打碎那个狭隘的天花板!

作者: 臻汐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8:17 被阅读15次
    文丨臻汐

    我想要带给孩子们原力觉醒,让他们踏入生活之河而面无惧色。这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掌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协助他们积蓄持续而绵长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来打破阶层固化的枷锁,打碎那个透明的天花板,看到更多的美好生活的可能。

    《芳华》看完,我认为,这是冯小刚老师,到目前为止,批判力最强的一个片子。这个片子的主题,一言以蔽之: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

    他们是谁,他们是孩子们,他们是军区副司令员的儿子陈灿,他们是军长和护士长的女儿小郝。在青春时代,他们可以在文工团成为局部核心,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时代变化之后,大家下了海南,跑来跑去拿地的,还是军区副司令员的儿子陈灿。

    文丨臻汐

    影片里有多少真相呢?

    洗碗拌嘴的时候,军长的女儿小郝说了一句话,这革命江山还是我们打下的呢!这逻辑,多么多么地熟悉啊。

    一群少女在排练室里躲雨,说私下里才会说的话时,我们发现,身体发育最好的,乳房发育最完美的,也还是领导的女儿。

    在这个文工团里,充满了阶层鄙视链。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关注的阶层固化,并不是始自今日,其实,在那个时代,早已经无以复加。

    那些出身底层的人,根本没机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即便你进了文工团,你以为当了兵就平等了,你太天真了。

    刘峰为什么必须是雷锋,因为他出身底层,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为什么必须成为雷锋,因为他只有这样做,不断让渡自己的应得权益,他才会被需要,才会在这个权贵子弟密集的地方刷到存在感。而其他人完全不以为意,只是认为:好人就该做好事。

    文丨臻汐

    何小萍,她是一个劳改犯的女儿,妈妈改嫁,她改为随继父姓。但她误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因为当兵而改变被鄙视的命运,但是她马上就会知道,有一个透明的狭隘的天花板,那是她可以看见,却永远无法企及的存在。

    最严重的一次侵犯,是关于一件内衣的,仗势欺人的粗暴甚至开始侵犯她的身体。但是舞蹈教练过来了,居然没有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断,尤其对挑头的那位——军长的女儿,连一句“你道歉”都没有。

    鄙视链无所不在。并且,不仅仅是鄙视,而是,作为底层出身的人,你必须要用肉体、鲜血和青春,去捍卫他们的江山。在一场不完全没有交代来龙去脉的战争中,这些底层的孩子,永远埋在了蒙自。

    所以,这个电影就是要命的真相帝:只有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来自底层的人,一个成了残疾,一个成了疯子。这个结果对于这一阶层的人来说,或许不是必然,但一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还有那个全身烧伤的16岁的战士,他死前的遗言,是问何小萍,什么是果丹皮。

    文丨臻汐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三轮车夫的残疾人刘峰,与阔太太小郝的重逢。一个是金字塔顶端的人,一个是被联防队讹诈的苦力。这个事实已经昭然若揭。而最不能忍的是,小穗子和小郝,还在拿当年刘峰被林姑娘诬告的事情,取笑刘峰。

    行文至此,我们难道还看不到,这个电影所揭示的真相吗?

    只有小穗子,她通过高考,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于是,在1995年的时候,还能以相近的社会阶层与陈灿,与小郝来往。小穗子当然也是干部的后代,她的爸爸被平反了。但看得出来,她的阶层与陈灿和小郝,还是有巨大的差异。但她有很好的文笔,她尚可以通过教育和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对于冯小刚的聪明,坊间早有评论。但我还是想点一个赞,这次,冯导真相了,而真相的呈现,便是最大的批判。当然,也可能是严歌苓小说本身写得好,但不管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么一个说出了局部真相的影片。

    文丨臻汐

    现在,轮到我们了。 

    作为来自十八线小城市的农民的后代,我们有什么可以给到我们的孩子的,让他们在阶层鄙视链中,不至于沦为被践踏的命运,而能尽量主宰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里,唯一尚可以企及的,就是小穗子的命运。无非是,通过教育获得自由。小穗子只是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她就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这里我所谓的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置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的权利。但我们一直在依附中生活,对这个基本的权利,有时并不敏感。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明白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以及我们自身的需求。那么,我们为什么在学校要学语文,数学,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1、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

    学语文不是为了一点儿简单的文采,是要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很多人讲东西讲不清楚,不仅是学生讲不清楚,很多老师讲课也讲不清楚。因为他们的语文太差了,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适的语言对合适的观众表达出来。

    我们在职场中要做职业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师写邮件写不明白,讲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讲不清楚,这样会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个人不职业化,希望我做什么,半天说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国人起草的一份比较正式的邮件信函,就能写得清清楚楚。

    2、语文是职业化的基本训练

    语文是你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把一个东西写清楚,正式地告诉他人,这就是一个职业化的训练。

    我们都希望我们找的会计师、律师、医生等是个职业化的人,而不是业余的,如果你的语文不好,永远给别人一种业余的印象。

    3、语文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如果看一些美国原版电影你会发现,黑人说话就是这样的(模仿)。比如,在公对公的对话中,一个律师说话用词是不一样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语言,不同阶层用词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好语文是你说出来的话、用的词,能够达意准确。有的人为什么叫他“土豪”?因为他说来说去就是那些基本词汇,完全没有文采,这是语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达好就会一个词——好,没了。有些时候你都不知道他说好是真的好,还是他知道这件事了。

    这也是语文的作用,你想进阶,往上走,语文必须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时候,像哈佛、耶鲁这些大学只教拉丁文,为什么?三个原因:

    读懂拉丁文的《圣经》。

    那时的学术语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训练你做事的职业化。

    你学会拉丁文,就学会了上流社会的语言。就像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得会文言文一样:白话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读书人会写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进入更高阶层的敲门砖。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培养科学的常识和基本的素养,讲究逻辑和方法。每一种解决数学题的法,都是可以用于工作和创业。当你遇到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以前那些解数学题的逻辑全都用得上。

    为什么很多人学不好、考不好数学?有一天,我女儿有些数学题做不出来。我把我自己的成绩单拿来看,我高中的数学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试加起来平均分99分。后来我就在想,我俩在学数学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读题。很多人题就读错了,或者是没读懂。那这是语文的问题,说白了数学不好是因为你的语文不好,这个因素占了三分之一。

    基础知识。你真得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否则肯定不会做题。比如说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几何题就都不会做。老师天天让你做练习题,只能帮助你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

    逻辑。把题读懂了,从已知到未知,读懂题就是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未来要去哪儿。分析和逻辑就是找到这条路,基本知识是你的工具。你的逻辑就是这条道路,你得自己学会把它走通了。

    学好数学就是这三条,很遗憾,大部分人学数学只知道学第二条。仔细想想,数学竞赛题做不出来,并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把第二条全教给你了,关键是你题也没读懂,也没找到逻辑。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中国老说以史为鉴,这件事其实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为鉴,当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皇帝们不要做荒唐事,司马光之后的昏君照样数不胜数,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史为鉴呢?因为条件是在变化的,什么事都是在变化的。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围在土木堡了,全军覆没,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说怎么办?当时大家说逃吧,于谦就说要坚守,结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败了,把明朝救了,而且从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祯皇帝,他也这么干,李自成快打来了,说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结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

    情况看上去差不多,以史为鉴并没有用,因为条件变了。

    那学历史是为了什么呢?主要是这么几件事:

    美国老师说最好把历史当做研究。那么怎么学历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给你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证据,发表你的观点、证实你的观点,这就是做研究。

    比如,华盛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抄历史书是没用的,他是美国的国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写这个,在美国的历史课是会不及格的。

    你可以说他是一个英雄,有什么什么证据,可以。你也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白人奴隶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证据。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历史是可以培养做研究的。

    历史是美国的第二写作课。因为你做完研究后,还要写一个十页纸的报告(初三的学生),你自己要到图书馆查资料,要有自己的观点,结论还要和前提、论据能够自洽。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有好与坏。这是历史训练你做研究。

    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个有点儿像我们中国说的以史为鉴。因为历史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线看问题的,从历史出发,你有可能了解未来。

    我在写《智能时代》时就讲,你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会造成什么结果,你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样的结果,第三次照样也是一模一样的结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人,应该怎么做就很清楚了,这就是能知道未来,让自己处于更优势的位置上。

    中国人研究历史和美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中国人一般会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进行考古发现,当年光绪皇帝就是给毒死的,这个很重要,这是真相。当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没死,不知道跑道哪儿去了,研究出这个结论就是为了发表论文的。

    去年有一本书叫做《地质时代的中国史》,是剑桥大学出的。这个书是很有趣的,有两个大特点:

    特点一:根本不管中国是5000年历史还是3000年历史,以前搞不清楚历史就不写了,从秦汉开始写,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他会把每个历史事件放在这2000多年的时代里,来看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义。

    特点二:把中国这个历史事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去看它的意义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写中国这一件事。

    这就体现了美国人研究历史很重要的特点。

    回想到我刚才一开始说的,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你把语文放到所有的学科里看有什么好处。语文你去年什么水平、今年什么水平?从长远来看学语文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讲来讲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标在哪儿,无论是学历史还是学语文都是这样的。

    学历史你还会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会变得更包容。学了历史,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并不像我们周围的生活这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

    什么是科学的素养?今天看到很多说法,就是我们信仰科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学从来不是信仰,科学是怀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说信仰科学,那是宗教,不是科学。科学是要不断被证伪的,今天看上去正确的结论,明天可能就会过时了。

    但是你不能瞎怀疑,有时候我们在海外的时候讽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国人说的话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国人是这样的,这种就是瞎怀疑,科学不是这样子的。

    科学是说这个真理成立是有条件的,研究科学就要看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或者说过去对条件不够了解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范围内是否还成立。

    比如,过去是生活在比较慢速度的环境下的,自然觉得牛顿定律是千真万确的事,当你到了光速的时候,发现好像牛顿定律不成立了,这就是环境变化产生的变化。

    最早的时候德国有一个化学家发明了两种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这是一个人发明的,拜耳公司的。刚开始的时候海洛因是个不得了的药,为什么呢?它可以让人戒掉吗啡,后来发现它的危害比吗啡还大。

    刚开始出现阿司匹林的时候,大家说这是一个坏得不得了的药,因为它的副作用太大,后来把它做成了肠溶片,不要在胃里溶解,到肠子里溶解就没事了。

    所以,原来觉得很正确的事,换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有新的认知,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进步的。

    科学不是迷信,不是说某一个院士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这是你学科学的目的,学会了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不迷信的人、一个理性的人。

    教育是你获得进步的捷径

    我们说“教育改变命运”,那么,究竟受教育和没受教育的差别在哪里呢?

    这就在于科学和经验是不同的。经验往往在于个人的悟性,而科学则可以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且能够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学时候学习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初中又读了几何原本,你学会了几何,这是2000年前欧几里得写下的知识,你能够学习到并且传承。如果你是一个数学天才,还能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定理,让几何更加完美,之后的人在你的基础上又可以继续推出新的定理,这样几何这样一门科学就一直在发展,随时时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个三甲医院主任级的医生,他都敢拍着胸脯讲: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医都要好。这是因为科学是一个积累,过去的医学成就他都学到了,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积累。你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就能主动地来做事情。

    我们知道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一件事是工业革命。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全世界发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这是没有工业化的结果。今天中国的GD将近人均9000美元,因为我们工业化、现代化了。

    所以,工业革命很重要,那么工业革命是靠蒸汽机起来的?对蒸汽机贡献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进了蒸汽机,制造出了万能蒸汽机。在瓦特之前的发明家,都只是工匠。他们只凭经验做事。没有办法把经验传承给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术就失传了。

    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这样的,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这就是工匠式的发明。

    而瓦特不是这样的,他是有一套科学知识来指导他。瓦特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一个名商人,只是后来生意赔了导致瓦特没有读大学。但是,他在大学工作,大学里的课他都上过,只是没有学位而已。

    当时,瓦特工作的大学里的蒸汽机坏了,需要他去修。在维修过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机的不足之处。因为他在大学里学了所有力学和热力学的课程,在此基础上,他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成功改进了蒸汽机。

    之后,我们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备科学指导(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条件),这也使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发明的速度变得非常快速,与以前的完全靠经验积累发展相比,进步飞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为教育是你获得进步的捷径,你不能靠着工匠式的积累,那个太慢了。学习前人的经验是最快进步的路径,这是我们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辈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我们唯一可以做,并且可以做到更好的,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所言的教育,是指教育本来的样子,而非衡水式的、被异化了的教育。教育是唤起人的自我认识,让一个人觉醒,让他去追索自己的命运,发现自我的使命,从而有力量去追求更好更自由的生活。而衡水化的教育,是叫人成为更乖,更听话、更驯顺,同时更有用的机器,从而更好地为人所使用。

    所以,衡水式的教育,并非我所谓的改变个人命运的教育,衡水式的教育,是催眠,不是唤醒;是奴役,不是解放。这跟教育的应有之义,完全背道而驰。我们亲手将孩子送去规制,又如何呵护孩子们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呢?

    文丨臻汐

    真正的教育是带给孩子们觉醒内在动力,让他们踏入生活之河而面无惧色。这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掌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协助他们积蓄持续而绵长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来打破阶层固化的枷锁,打碎那个透明的天花板,看到更多的美好生活的可能。

    他们必将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得到他们自己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热映的背后:只有教育能打碎那个狭隘的天花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vj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