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生活意义的失落
如何恰当处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困扰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科学主义的课程教学改革必然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在我们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总是反复强调理性知识的价值,最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又特别关注强调儿童的经验,因而,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摇摆,很难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这种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课程教学所体现的只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缺乏生活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带着面具做痛苦表达,学生缺乏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缺少生活的激情。这样,对理论知识的鼎礼,科学世界的独尊,和学生生活的冷漠,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和知识的被动接受之中,课程不能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缺乏相应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于是,课程世界里学生的失我使得人被隐藏起来,人不见了。
回归生活的课程
必须明确的是,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本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在课程研究中发生了范式转换,开始反思泰勒原理的局限,致力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课程不是既定的学习材料,不是僵死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派纳认为,课程尽管包括这些文字的与制度的意义,但绝对不限于此,课程应该成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努力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是学校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和把握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体现出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比如,在具体目标中作出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校课程不仅仅来自科学世界,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赋予学校课程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特别是当前的初中教育,如何设置好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重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保持均衡性,需要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的对话,一种重要的实施路径就是课程的整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