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三节去上课,暖风熏得学生“醉”,眼看他们要“穷困潦倒”过一节了。快中考了,担心。《十五从军征》将用新的教法学习。
复习旧课和朗读过课文之后。我给大家说了现在很流行的短视频"vlog"的概念,先举了孙红雷一个较成功的表演:“漂泊多年回家,母亲雪夜迎归”的场景。现在,一个当兵多年的老兵回来了。请“导演”开始你的拍摄。
一名同学踊跃发言。
董同学:一个当兵多年的老兵回家了,路上遇到了他的乡人,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乡人告诉他远处是你家,在松柏林中有一座座坟墓。
他回到家之后,看到兔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间飞来飞去。庭院中间长着旅谷,井台边长着旅葵。
他舂谷做饭,采葵做羹。羹饭都做好后,不知道给谁吃。
他出门向东看,眼泪不禁打湿了衣裳……(内容略做整理改动)
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中间也有笑场。我暗暗心喜: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艺术造诣不高的“小导演”做得还不错嘛!
点评,肯定,继续启发:内容是这样的,谁能多点特写镜头,突出某种情感,是不是艺术水平更高呢?
另一名刘同学站起来了:他也讲了大概内容。不过突出了两个特写镜头。我引导地问他:回到家之后,你觉得要突出什么镜头?“环境描写”“这突出环境的什么特点?”“荒凉、萧条”……“泪落沾我衣,你觉得他为什么哭?”“孤身做饭,孤独,家里没人了”……“他家里破败了”另一名学生喊过来,大家齐笑……
我心中又暗喜: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内容慢慢处理完了。
这时,第一名学生又站起来了:“老师,我现在作为导演又有了新的想法。”“请说” 他加入了更多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好像在“写”一个剧本。措辞和理解更加精准。(简单肯定)
接着,我把学生按照他们坐的分成三列,分别作为“豆瓣、优酷、爱奇艺”好友参加打分,看谁的理解更忠实于原文和主旨。同学有些不好意思评论他俩了,有的说:“老师,刚才我掉线了”,有的说:“都好,剧本不错”。…呵呵!
我趁机对他俩进行采访:“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大众评审,董导凭借两个作品被评为‘最佳导演奖’。请问董导,你拍摄这个短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旨?“主要是表达兵役制度对老百姓的残害,反映老百姓在战乱生活中的痛苦……”“能不能分享一下拍摄中的花絮?”他略微一笑,“在拍最后一个镜头时,我用了差不多快一卷纸!”呵呵!
对第二名同学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旁边说“感谢cctv,感谢老师……”我把那位女生评为“最佳风尚奖”。
又问了几个复习资料上的问题,讲完了,看有的同学没有集中注意力了,我问在干什么?“老师,我们在看回放”“你被评为‘最佳幽默奖’”。呵呵!
铃声响了!说完“下节课检查背诵、默写”,我的这节课也杀青了。
ps:反思
1.这节课内容还是挺单薄的,不过抓住了课堂的重难点,即诗歌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和主旨。对这节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教法形式新颖,略有瑕疵。
2.疑惑与希望:对于学习主动性不高,基础不好的同学该用什么方式吸引、引领与鼓励、肯定?文本的处理方式,剧本、音乐、电影的辅助?或是商业面试、自己是老板等方式调动?愿每个学生能发现知识的魅力,自主、向上,成为人生的大写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