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东西

作者: zxcvbnme | 来源:发表于2020-02-09 11:55 被阅读0次

       


       

    从西方的极乐世界回到大唐后,师徒四人正式的解散。

    曾经所走过的每一条路每一座山,也许付诸东流。

    仿佛经历的这一切都只能在梦里出现,师徒四人有时能做同样的梦。

    睁开眼的那刻起,黑夜笼罩了所有燃起的梦想。

    圆满了正果,不一定就能得到幸福,众生的所兴只是寄托在某个稀有的物品。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盖过万物,与天地同福同寿。

    取回的不一定是真经,也许它是众生的精神,这份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延续千秋万代,子子孙孙。

    “ 仁义道德”不正好体现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吗?大乘佛法最后一经也许是“有过牵挂,了无牵挂”。它考验了世人也考验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知同生共死了多少回,几年所沉淀出来的师徒友谊。

    在道别的一霎那,似乎宇宙万物安分了不少。一切的遭遇只是随遇,一切的磨难只是随安,一切的默契只是随喜,一切的共同目的只是随缘。这“四随”绝对是缺一不可,没有了它师徒四人的共同命运很难联系在一起。

    所谓的大乘佛法,人们把它捧上了天,安起庙供起炉。只为了个人心中的欲望,每个人的欲望千变万化,无中生有,庞大得可以装下整个宇宙。大乘佛法是束缚人们心中的邪念,留下正念。

    正如孙悟空心中的桀骜不驯,猪八戒心中的好色懒惰、沙悟净心中的固执保守。

    西游记,光怪陆离的心路历程,一路斩妖除魔,杀的是人性丑与恶,杀的是心中的浑与浊,杀的是世间的因与果。

    步步惊心,生死忧患。我们总会看到人生,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在面对世间百态的同时,看到他们团结友爱,互利共赢的局面。

    真正的大乘佛法,不在于文字章回。而是在于人生阅历的总结,它比读书破万卷任何都强大。如是观音所说的小乘佛法,庸俗略知,不能洞察宇宙的奥妙,不能和万事万物和谐共存,不能知人间的苦难。所谓的大乘不是现身说法,而是切身行动感悟大地,不在书卷的多少。

    唐僧此话,自悟非凡?不是,他认为自己尤其目光短浅,小巫见大巫,小佛小国的见识。当即,坐上白马披上袈裟,离开了大唐,前往虚无缥缈的西方,那个地方就叫天竺。

    一路西行,平凡的命运,见证了人生的真谛。唐僧有时也会自命不凡,宁愿奉献一生,寻求大乘佛法的奥义,它的奥义何在?就在脚下,就在经历,就在磨难。师徒四人的磨合,互相信任,互相扶持,互相平等。

    人性不是皮囊的美艳,而是心灵的纯净,无需外表看见拙劣。就像三打白骨精,三起三落,唐僧以肉眼凡胎,看见的只是虚无,实则屡屡犯下错误。在优柔寡断面前,他不知道如何抉择。只好让同伴牺牲,这就是小佛的拙劣,不是大佛情怀。

    大佛是宇宙中包罗万象,可以包容万事万物。以慈悲为怀的心态,看待世俗的平等共存,生命之间的和平,没有战争也没有杀戮,心系佛陀的大慈大悲,花开花落,生命无贵贱之分,人无信不立,“信任”可以带来和平,惟有信任,在困难面前方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它们总在环环相扣中揭开人性的面纱,辨出真假,是善是恶,是对是错,都有它的因果定数。一切遵循宇宙的轨道运行,有始有终,缘起缘落。

    《西游记》总共有100回合,每一回合都个性鲜明,彰显着人性的丑恶,故事的巧妙之处,不在于故事内容的好看,而是人生经历的体会,佛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才是大乘佛法真正的精髓,以鲜明的故事内容,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在处身社会之中,如何看待为人处事;功与利,进与退,方与圆,忍与让,皆有是它的做人奥妙,从而减少因果循环,完善人格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问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pg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