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第二十四章 翼侧活动
1
昨天,威胁敌人交通线的的条件层层展开。
第一层:不需要很大的兵力,不会对正面造成影响;敌人没有前进的能力或动力。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很大兵力?
第二层:交通线长,防不胜防;交通线暴露在我军威胁之下。
交通线暴露情况?
第三层:交通线不垂直他军队正面,也就是不成T型结构。或者交通线在我们领土上通过。
还有更多的因素:地形、地貌等等。
这些条件不是没有疑问的。
有人认为如果交通线很长,军队正面的宽度相对于交通线长度来说就只是一个点。
但克劳塞维茨说,在进攻者的交通线同军队的配置垂直的情况下,防御者即使兵力占显著优势,从军队中派出的别动队也难以切断对方的交通线。
这是我看不懂的。大概跟战地具体情况有关吧。
我只能通过回想秦国伐楚之战来窥得一二。60万秦军进入楚国境内,楚国集中40万大军与秦军对垒。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秦军光练兵不出击,谨养而勿劳,为不可测;深入则专,集中60万兵力,楚军不敢贸然出击;倒是没有掠夺,靠秦国强大的后勤支撑着。60万对40万,比拼的是国力,这时候就好比两种癌症,看谁的躯体先撑不住。
楚军肯定不敢分兵去切断秦军交通线,也没有必要。不敢是切断不了,60万秦军真后撤,哪挡得住?而且分兵多了,楚军正面可能直接就被秦军冲垮了。没有必要是秦军根据就没打算撤,真章还没开始!
另一个观点认为交通线很长,敌军要掩护是很难的。
对此,克劳塞维茨斥之为纸上谈兵。
敌对双方都是不断地在暗中摸索,那么就可以知道,绕过敌军翼侧到敌人背后去的别动队的处境,就好像一个人跑进黑暗的房间里同很多人打架一样,时间久了就一定会遭到毁灭。
如果你很清楚敌军掩护部队的位置与配置,当然是敢打必胜,但是战争困难之一不就在此——都在保护自己的情报,并试图以假情报混淆视听。
2
交通线在敌国领土上通过,容易导致交通线被切断。
这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常态。像平型关伏击战是对日军后勤部队下狠手。百团大战重要内容之一是破袭日军的交通线,突破囚笼封锁。
无论如何,敌军在我国领土行动,我们获取情报要容易得多。秦军那样直接在人家家里拉开架势练兵,情报就在你眼前。
这种情况下……这些别动队不需要返回主力部队,它们只要躲入本国腹地就能得到足够的掩护。
3
可以谈谈第二个主要条件:敌人已经面临进攻路程的终点。
强弩之末。
我想的是怎么才能知道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只能把它当成是预设前提。
如果敌军停止继续前进不是由于我军的抵抗,而是由于任何一个其他原因……
就可以大胆分兵到敌人侧翼。因为敌人要考虑的是他自己的撤退顺利与否。
克劳塞维茨总结翼侧运动最有效的几个情况:
在防御中;
在战局将近结束时;
特别是在向本国腹地退却时;
同民众武装相结合时。
以上都是从防御方的角度来说的,针对对敌军的交通线威胁。
4
对退却线的威胁。
重复:奉命在敌人背后进行活动的部队不可能同时对敌人的正面发生作用。
怎么理解这句话?
克劳塞维茨认为分兵出去,正面的兵力一定会减少,全部力量绝对值并没有增加,只是效果好了,但危险也增大了。
我军兵力分散,而敌人由于占有内线之利,兵力集中,因而得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我军。
如果用全部兵力来迂回,自己的背后就暴露了。
这时一切都取决于双方退却线的对比情况。
好不好退!
所以克劳塞维茨总结迂回敌人的退却线路,要么是兵力已经分散,没有精力改变,那就继续这么着;要么是占有很大的优势,即使分兵还是有优势;或者敌人已经到了进攻路程的终点,已经缺乏进攻力量。
韩信背水一战,分出2000士兵,趁着敌人出城作战,入城换掉旗帜。等敌人与背水一战的韩信军队交战不利而后退的时候,发现退却线已经被占领。这个状况符合第三个条件,敌人已经进攻乏力。
以上是第24章。
明天继续第25章。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49:纸上谈兵最大的问题在于预设上帝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