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作者: 宋一程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15:41 被阅读0次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问题,孩子一直着迷网络游戏,孩子不去学校,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不理父母等等。其实,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不真正是他们的问题,反而需要在父母身上找原因,有时候,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状况。

    案例1

      我前段时间乘地铁二号线,地铁上有个广告,就是云南一年走失多少孩子,走失了之后请上某一个网站去寻找孩子。当时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和我一样注意到了这份广告,他就问爸爸,说云南一年走失多少孩子?爸爸就给出了回答,然后孩子又问上海一年走失多少,全国一年走失多少,爸爸当时拿出手机查找问题,然后孩子又问,那么美国走失多少,当时爸爸就有点恼火,说管你什么事,我怎么知道呢。各位去想想,孩子真的是关心社会问题吗?是对走失的孩子报以同情心吗?我猜测不是,有可能是对自己走失的一种担心,爸爸不一定去查找问题的答案,如果直接问孩子“你问我这么多问题,是不是怕自己走丢,或者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你告诉我让我怎么没做才能让你去掉这个担心呢?”

    云南失踪孩子,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2

    一次我带着孩子去学画画,儿童画画的地方有很多小朋友画画的展览,一个小姑娘看到很多话,当时大声的说,这是谁画的,怎么这么难看啊?小姑娘的妈妈略显尴尬,当时回应道:你很牛哄哄的,你觉得你能画的比这个好啊。可能这样的回答很常见,但这个回答可能让孩子不喜欢画画,因为孩子如果画的不好,还要被展览,会让孩子很没有面子的,画画就变得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当时如果妈妈这样回答,“在这里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非常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可以画很简单的画,也一样表达你的意思,也可以去展览,都是自己想象的表达,没有好与坏。”这样的回答,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会显得很放松,因为她问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如果一个女孩子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你没发现很多孩子不想去画画,不想去弹钢琴,不想去学校,都是父母沟通有很大的关系,父母沟通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理解孩子,没有给孩子太多的安全感,都是按照孩子问的问题直接给予世俗的回答,从而造成孩子也会很世俗。

    案例3

    我儿子不喜欢看别人画画,就玩画室给孩子们准备的玩具,拿到一部车子,轮子掉了,他大声地跟我说:“谁弄坏了这部车子?”其实谁弄坏了这部车子和他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真的这样回答他,不一定让他很满意。事实上,孩子问这个问题不是对谁弄坏车子感兴趣,他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说:“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时候它们的确会坏掉,只要不是故意弄坏,就没问题。”如果能够理解孩子,谈话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这里很好,即使画画很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他也不用很担心,这里很安全。

    这些案例透露出一个规律,孩子的问题都透露出一个隐藏的含义。我们要弄明白孩子隐藏的含义是什么,才可以顺利和孩子沟通。

       但生活中,大人和孩子的沟通并不是特别的顺畅。我见过两个小朋友因为暑假开学必须分别了,一个小朋友说,他走了,我又没有朋友了。他的妈妈说,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孩子说我很孤独,妈妈说没事,有我陪着你呢,孩子却哭了,妈妈说,你这孩子,都十二岁了,还怎么这么爱哭。我看到这一幕就觉得好伤心,这个妈妈压根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分离当成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果当时她能够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比如:“没有他你会很孤独;你现在已经开始想他了;当你么习惯在一起的时候,分开是很痛苦的。”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候,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会更深。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理心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这种孩子长大也会显得非常有自信,并且和父母的关系特别好。

         我们和孩子在沟通中发生沟通不畅,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这种不理解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和技术。所以,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真的幸福,为了让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完美,必须要学习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仅仅依靠我们对她的爱和常识。

         这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情绪类似于,我们生病去做手术,躺在手术台上,给我们做手术的人说我从来没有学过医学,也没做过手术,只不过我对你太爱了,我会用我的爱和常识给你做这一台手术,你的感受就类似那些相信爱和常识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感受。

    那应该

    怎么做?

       无论那个问爸爸有多少走失的孩子,还是指出别说画画太难看的女孩,或者是问玩具谁弄坏的儿子,和他们沟通的最佳方式都不是直接给予问题的回答,而是对他们的感受做出反应。

    总结出来就是——沟通: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和孩子沟通先要照顾孩子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也不会接受任何意见和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哪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比如老婆说今天几号,你说2月14日,老婆就再也不理你了。如果老婆问今天几号,你直接拿出香奈儿包包给她,效果肯定不一样。这是人的本性,都是想让你悟到他表达的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假设现在是个早晨,一切事情都好像乱了套,孩子在哭,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你煎的荷包蛋好像糊锅了,这时你的另外一半看着锅子说:“天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烧早饭?”你会怎么回答?会把煎的蛋直接扔他脸上吧。你另外一半的话为什么让你生气。那么你会不会重新再给他煎一份?可能会,里面加点毒药。

        假设同样的情形,另外一半说:“哎呀,亲爱的,对你来说今天早晨真的很倒霉,孩子哭,上班马上迟到,又轮到早饭弄坏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跟前面的不同,虽然结果都一样。

       如果第三个场景,你另外一半平静的说:“亲爱的,让我来给你展示下什么叫做早饭吧。”你感受如何?可能给更生气。

       其实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我们总是说:“你已经长大了,该懂这个该懂那个,”或“让我来做给你看。”这些都不是很好的沟通模式。

        总结来说,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原则是:理解和共鸣。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不仅仅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内心的渴望。知道孩子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得多。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觉得好,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收益,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nx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