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讲记——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道德经》讲记——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作者: 隆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10:51 被阅读0次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地在“修道”,当然,这是从“观念”这个角度出发,但是在人间,想“修道”这个环境很难得到。

            能支持“修道”的思想观念,不在我们常人的思维之中,“道”即是“觉”,“觉”是“一”,离“觉”无法觅“道”。

            “空觉”不二我们借用了佛教用语,我们在这个大宇宙中“修道”,“道”的成长,“成长”这个词用在“道”上,它的借签标准就可以用“觉知的扩展”来判断。

            用别的方式来判断修道的高低,相比前一个“整体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修道”一定是要知道“道”是什么的,否则都不能称是“修道”,那么其实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好走了,那就是“个体”发展的道路。

            这个方向就是四面八方了,虽然说最终我们会回到“道”上,因为我们哪里也去不了,这也只是一个说法。

            我们这个讲记里“生命结构体”的中心点是“道”,我们的方向是指向这里的,而我们讲述的内容,也只是在描述生命的现象。

            对于个体的发展方向,“浊以静之徐清”,我们讲的是“观照”,而且这个“浊”有清晰的指称对象的,那就是我们人的“痛苦与烦恼”。

            观照的时候,就是“道”在“看”,“痛苦和烦恼”就是“能量”,“观照”下发生的是“转烦恼为菩提”,就是同一个“能量”不同的表达——一种表达是烦恼,一种表达是菩提。

            所以,从“道”这个立足点,产生的观念是异非寻常的,“光明与黑暗”是同一个东西,“负面与正面”是一的不同表现,而“阴与阳”可以互为转化。

            在“观照”中我们产生的是非同寻常的“三观”,但如何把这样的三观与我们现有的“理性思维”重新融合在一起,就是“无序”与“有序”相整合的工作。

            “修道”的个体方向的发展,是一个“损”的过程,是损之又损,以至于使其无为,“修道”的方向是非常直接与明确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用显相的话来说,就是把我们个体里面的东西“清”之,然后回头再来用“之”,就是我们原来的“那些个东西”还能用,只是换了个“新主人”,主人一换,“旧用”也就是“新用”了,故是能“蔽而新成”。

            所以上面讲了那么多的古之善为士者的用,牠们用的那些个东西,也还是我们人类本来就有的东西,不过对于牠们来说,我们的“情绪”,被牠们当“能量”来用,我们的“思想”,被牠们以“念”的形式调用。

            而我们一般人,“情绪”来了就成为了那个“情绪”,“思想”来了就成为那个“思想”,还好,我们人有“理性”这个基础,才形成了我们这个人类社会的稳定性结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讲记——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o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