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三年时间可以拿来做什么?是耽于想象,憧憬未来,任流逝的光阴里,留不下成长的印迹?是忙于活着,于日复一日中重复昨天的自己,生命成为微澜不惊的死水?还是坚定践行自己的梦想,品尝虽苦回甘的滋味?我们书社的老师,选择了后者——办书社,让好书伴孩子们成长。
书社成立三周年,没有辉煌成就,却有孩子们自内而外的喜人改变——人文修养的极大提升。那是书社娃娃回馈老师们的最好礼物!
就娃娃教育而言,三年时光,几乎可以再造灵魂,重塑气质。现如今,孩子们的一张张小脸上,似有俊朗温润之气,有明亮照人的光彩。它的来源就是书社教育园,是教师讲座,博览群书,走进自然,参加少年讲堂,勤于动笔……综合作用后,带来的改变。“住在”书社里的孩子们,沉浸于此,获得丰富生动的体验:老师担任教练兼陪练,做讲座,赏自然,写文章……,师生共同享受陶然怡乐的过程。
古人有诗云,“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流于表面,终究不是为学之道,孩子们探寻其“根”,亲历躬行,走出了深深浅浅的成长足迹。我书社老师,恐这些宝贵资料,久后变作雪泥鸿爪,故列叙众娃,录其所行,特作文以记之。
孩子们的改变是悄然而生的,曾经无感于老师提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今天却是于他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缤纷多彩的意趣(杏花紧致,红蕊外探。鸟鹊声音各异,静心可闻。湖水晴天光点闪闪,阴天色郁……);曾经是手机发烧友的娃娃们,此时可以,处车马沸天之地,仍能展卷捧读,怡然自乐;他们渴望分享自己读书所得,讲历史上的墨客骚人,志士仁人,诉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动,在读书与分享中,神游古今,借力智者。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坚持“以我手写我心”,写下见花觉美,听风亦喜的感动,成为笔耕不辍的小作者。
读书滋味甜 家校同助力
2019年暑假,我们的书社创办之初,“北京故宫”为孩子们打开了文化的大门。书社推荐的《故宫里的大怪兽》,惹得孩子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这些娃娃不需要劝说,更没人催促,认真读完:七本书,一个月,二年级,令人难以置信。
“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功利心的读书,兴趣就是动力,文字带来的奇妙体验由此而来。那个暑假,孩子们最痴迷的是阅读“怪兽”书,第一次体会到书籍带来的无以言说的快乐。同学之间不断谈论的,一定是“大怪兽”。读书速度更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看完书还有个巨大奖励:去北京故宫找大怪兽,可能还会跟老师们来个“偶遇”。
北京的八月酷热难耐,孩子们的热情高于暑热。故宫的黄瓦红墙,就是大怪兽的藏身之所,要把“藏在”屋顶脊兽、门上椒图、门前獬豸等等都一一“揪出来”。亲身感受 从“大怪兽”书里流泻到现实的巅峰快感。可以断言,孩子们的记忆里,有那年夏天,故宫里酷热阳光的味道、劳累并快乐着的喜悦,还有在乾清宫前与老师“偶遇”后的惊喜。
因读书而来的身心奇妙之旅,给了孩子们心满意足的体验,他们用稚嫩的小手记录了寻找“大怪兽”之旅:或叙述,或兴奋,或感受,也有对未来的旅行期待。在书社的组织下,家长们也写下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忙碌替代学习,怠荒读书,跟孩子一起找“怪兽”,也有成长快乐。在同一个“大怪兽”群里,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全员学习的氛围。
暑期“怪兽”群 乐享文化宴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钱钟书先生说到读书的重要性。书社力求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方可厚培其根,也是培养有思想的人,必走的路径。
自2019年至今,书社的老师们精心挑选,分批次,分时段,逐步推出少儿好书:《故宫里的大怪兽》,《少年读史记》,《中国历史》,《吴姐姐讲中国历史故事》等。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汉字”、“唐人街”、“胡人”等是怎么来的。我们为我们,是有着怎样共同的文化属性。
寒暑假的时间,容易有一些“低级乐趣”乘虚而入——电脑好玩,更好看,记录片来陪伴。推荐给孩子们的纪录片,《故宫100》、《如果国宝会说话》、《我从汉朝来》等。
如果孩子们一直“孤军奋战”,总是不能持续的。让所有人都尽量加入进来,营造出同学伴读,亲子共读,师生选读的“热闹”氛围,如同围炉茶话,互相带动。有趣的是,大家读的是一样的故事,说的是书中的人物。小小娃娃,谈古论今,偶尔得意,有些自信。这也成为日后孩子们在少年讲堂,登台演讲获得了原始积累。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总是充满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孩子们课业负担轻松,尚需对其大量的剩余精力加以引导。有位作家说得很直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应该说,引领孩子们读书,他们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书社的努在发挥作用,娃娃们热情越来越高:他们心中已经焕发出蓬勃的力量。
书社老师们乘势而上,继续大造声势,开办讲座,让孩子们更加“沉浸”在文化海洋里。围绕《故宫》主题的多次讲座,涉及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制,故宫里的国宝,皇宫里的御膳,故宫三大殿等话题;古诗文赏析:《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望海潮•东南形胜》等。更有多首短小古诗词,孩子们早已开口成诵。
在疫情期间,师生不能离津的暑假,书社为孩子们预备了文化大餐:在那盛夏暑热的夜晚,众多娃娃在家长的陪伴下,各守一方屏幕,静心聆听书社老师的讲座——《岳阳楼记》、《精选唐诗五首》。老师讲的投入,学生听得有趣,很多孩子还认真地做了笔记。
书社是开放的教育园,可以自由进出。不同年级,不同时间加入的学生会集于此,即使最初只是出于好奇。有趣的是,低年级的小孩子带动高年级的大孩子,他们更加积极活跃,表现热情更高。高年级的由观望,到被感染而心动,终于加入行动,且越来越讲求质量,让老师们欣喜不已。
根据书社的要求,每一期讲座之后,孩子们上传朗读的音频,而后是背诵的小视频。古诗的难度似乎不大,《岳阳楼记》则费些周折。书社娃娃每天“泡在”老师的范读录音里,用心模仿着:生字的正确读音,哪里是轻重音,节奏、停顿怎么把握等。就这样磕磕绊绊,一遍一遍,直到火候已足,味道全出。孩子们说,听完讲座懂得文章的意思了,再听老师的范读就都记到心里了,真是可爱。
看那四五分钟小视频里的娃娃们,大方自信,淡定从容。或穿着学校制服,或是新买的古装,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们站姿挺拔,精神抖擞,全文背诵,抑扬有致。这种状态,不是一人,不是几个,是“怪兽群”的几乎所有孩子。他们彼此互见,互相感染,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完全不以为苦,倒有些像是在竞赛。
不能不说“躲在”背后的家长们,也都如同书社成员,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读,一起背,一起磨。他们有的表现出孩子般的好胜心,最极端的是,有一个家长把已经睡着的孩子喊起,录制音频,理由是不能迟过今天。书社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家长们功不可没。影响与被影响,家长和孩子难做区分。
一个暑假的时间里,“怪兽群”从未沉寂——除了以上活动,孩子的收获,家长的体会,经常上传,互相交流。老师们从旁鼓励不停,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唯一:让孩子们明白,努力着的样子最美。
少年讲堂 尽放异彩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娃娃们经过前期的大量积累,也算有“器”藏身的人了,书社只需为孩子们造“时”,使其“动”。由于早有“预谋”,提前“泄露”,制造“诱惑”,有备而来的孩子就进入到了先锋队——少年讲堂第一梯队。
教育不是苦口婆心地“祥林嫂”式的说教,师者率先垂范,行不言之教乃是上乘。有了老师们的讲座做榜样,当“舞台”搭建好后,娃娃们心怀敬畏,用心准备。
他们自己组队,各有小领袖,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直到满意。他们实行优胜劣汰制,对不能全力以赴的,讲演效果不理想的,绝不姑息,直接淘汰。每个小队都有主持人,并有精彩串词。有的还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
孩子们讲演的内容,一开始就是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历史文化名人。之后,结合所学以及个人兴趣,他们又讲了“圆明园”等话题。孩子们找到的资料详实,各有分工,准备充分,完全脱稿,效果极佳。
书社为孩子们搭建的舞台可大可小,小的仅为一教室,大则学校大礼堂。“舞台”越大,要求越高,小娃们的自我成就感也相应更强,变化也在凸显。能力较强的孩子,感觉到自己“输入”不足,更积极的读书学习。性情怯弱,不敢人前讲话的孩子,也终于站到了老师和同学面前,害羞的笑容里更多了几分自信。
书社的少年讲堂,不是要让孩子们复制教师的讲座,是让他们在做过“观众”之后,亲身加入进来,成为台上人。谈话需要素材,语言要有感染力,表达的思想要有说服力,这些都需要经读书得来。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不是速成功夫,草率不得,应当细品回味会有所获。有的孩子“输出”速度快于“输入”,又急于表现,排练时出现了知识缺漏,甚至是错误,被淘汰出局。事上练的孩子们,“看得见”自身问题,乐于改进,做出调整。不功利,有用有趣的读书,让孩子们切实受益了。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人皆尽道读书好,却非人人得其乐。我们的书社娃们,书包里装着喜爱的书,“小书虫”一般,课间也要“品尝”一下读书乐趣;跟着父母去串亲戚,他们也会寻一方角落,醉心读一会儿书。遨游书中世界,周遭的嘈杂已经退为背景“音乐”。
孩子们因读书得到正向激励,多次被认可,甚至被仰视,让他们更懂得读书的力量。一个乘出租车的孩子,在大谈历史的司机面前,能够热情自信地回应,让司机大叔赞叹不已。
爱上读书的小娃娃,不以穿戴朴素为耻,反以多读书学知识为荣,成为书中“旅行”的精神小贵族。他们发现,书中的春花秋月,夏蝉暑雨,都从熟悉生活中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多有趣啊,如果走进灿黄的油菜花,穿上“隐身衣”的黄蝶就难以找见。他们已识天地广大,略通人世悲欢。“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又是多么打动人心的诗句。
这些被爱“裹挟的”的书社娃,如同获得某种神力一般,有了更强的感知能力,不再是从前的无动于衷:人情间温暖,帮助与问候,带来了幸福感;他们会被一朵草花吸引,也会为空中飞过的小鸟停步。
是时候了,书社老师又带领娃们开始了新的进发:用笔写下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只要有心,万物皆可入文。老师亲自写文,分享给孩子们。可爱的娃们,笔下就有了霞的色彩,雨的声音,草的清香,也有了内心的感动。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沉浸到浩瀚书海,就更加热爱这个活色生香的大千世界,孩子们往往可以下笔千言,甚至一蹴而就。家长们颇有感触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都为作文发愁,自家小孩爱上写作,总有一肚子的话要写出来。
读书,不会带来直接的现实利益,但会让孩子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他们的举手投足显得儒雅知礼,开口交谈语言有味,颇有几分小学者气。书社也曾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活动,并取得市级奖项。记录他们学习活动的报道,也已见诸教育报。不做宣传,已被宣传。或就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关注不是我们的追求,不可回避时,权且随他。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这是老师们共同的感受。书社三年,筚路蓝缕,几多艰辛,苦乐自知。但如今收获的喜悦,早已彻底稀释过程中的艰难——那是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的惊人改变!娃们若此,夫复何求。
书社当然不会停步,新的构想正在进入实施,帮助孩子们创立“小荷报”,为孩子们搭建写作平台,让每一份努力都有闪光的机会,让每一个书社娃娃,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