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心力能力。而不把自己定义在完美之上。
今天我想来谈一谈,关于我对爱和自由的理解。
虽然我看了很多遍李雪的书,天天刷李雪微博,也看了美妈的那篇爱和自由养育下的孩子,但是我依然还是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始终没办法完全落地和完全领悟。
直到那天她分享了一段话,我原句copy过来。
“还有妈妈在问我难道真的要给孩子 绝对自由 吗?我说,你的界限就是对方的自由。你经济有限或者内心舍不得,不给她买1000块的芭比娃娃,这就是你的界限。也是孩子自由的边界。自由=界限。你内心的容量,你的心力边界,就是孩子的自由,也是界限。”
就是上面这段话,让我突然彻底领悟。其实她这句话,已经终极阐述清楚了,每个家庭每个人和孩子之间的边界。那就是取决于大人内心的容量,以及你当下的现实处境。
我个人的理解,对于孩子的自由和界限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板块。
社会规则 和 家庭规则。
我们先谈社会规则。也就是孩子的自由和界限 = 社会规则。
我认为社会规则也等同于教养和修养。好多人把教养这个词,定义的太泛滥了。比如孩子有礼貌,听话,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我认为这些都太片面。孩子不喜欢你,当然可以表现出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可以不用为了所谓的乖和父母的面子,而叫你。我认为这不是教养,这是家长的自私。
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不发出噪音,不影响ta人。不乱丢垃圾。不随意践踏和浪费食物。在工作,生活,同事朋友相处中,能够保持界限,尊重不同个体,理解ta人感受。并且不把自己所思所想强迫于ta人。我认为这些范围才叫一个人的修养。大范围看,叫社会规则。有些社会规则可能是不如人意的,但是社会规则,规范的是一个社会行为,如果我们要在社会上生存,即使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是要去遵守的。所以就不谈合理不合理这回事。
社会规则,是基于孩子未来都是要面向社会生存的关系而存在。学校教育只教知识,注重成绩,而忽略了社会的基本法则,与实际生活完全脱轨。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读书读成了傻子。一出社会,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除了社会规则,剩下的就是家庭规则了。
家庭规则,它没有标准衡量。1000个家庭就有1000个家庭的规则,也就有了1000个不一样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认知,还有就是美妈说的父母内心的容量和心力边界。内心的容量和心力边界,可能每个家庭的范围和标准都不一样。
比如我是一个单亲妈妈,我有时候不放手,比如随便她玩到几点睡觉。是因为我没有精力去承担那个后果,太累了,我不想让自己那么累。但是如果是一个有保姆有清洁工帮忙的家庭,我的心力边界对她来讲,就不是事。
比如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如果你是要上班,没人带孩子,那就如实告诉孩子,妈妈不能请假陪你在家玩。我们试试换一个幼儿园,去一个让你开心的幼儿园。这对你来说,让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就不去,是很困难面对的事实。但是对于全职在家的妈妈,孩子不上幼儿园,她当然可以做到无条件接纳,不去就不去。如果你去比较,就增加了你的痛苦。但事实上,你本身就没有错,你所处的现实环境就是不允许这样做。
所以我们的痛苦,往往在于,我们看不见我们真实的感受,我们不接纳自身的不完美,看不见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拒绝孩子。似乎拒绝孩子,就是对孩子控制了。不好了。每一次拒绝,都在自我怀疑和深深的自我自责。并且企图超越自身的局限,去虚假和盲目满足孩子,而伤害了自己。这时候,大人累,孩子也跟着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真实。大人还觉得委屈,心力交瘁。
真实的做到你能做到的,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拒绝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丢人的事,孩子因为拒绝哭也是正常的事。大家一定要正式这个拒绝带来的心理感受,才能心安理得的真实面对自己的事实和感受。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看别的家长分享一些案例的时候,不要代入,而是冷静的观照自己的能力和现实。这个心力边界和内心容量是没有好坏高低衡量的标准的。唯一衡量的标准,就是你的感受和当下的现实。
也不要去比较,完全没有可比性。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处境,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相处,沟通,交流的时候,表达事实。如实表达你的态度,感受,一切如实告诉孩子。如果我们不以事实说话,用情绪说话,也就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反复无常。
家长混乱。不能分清事实和情绪,并把它转移给孩子。毫无疑问,孩子也会跟着混乱。
所以表达事实,是允许和承认大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做不到的时候,但是它没有对错。不是说你做不到就不好了。人无完人,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孩子也能逐渐理解,妈妈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但是不是我的问题,是妈妈的问题。并且能理解妈妈的感受。
这也是我在之前因为自己做不到而产生焦虑以后,得到的思考。
是关于我自己对这个焦虑的思考,我相信也是很多妈妈的焦虑。
所以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试图看完文章后,立刻抵达终点。我之前就陷入了,我应该完全做到如他们说的那样。而忽略了我个人的真实处境和心力能力这个因素。
另外突然还想到一点,关于看电视这个焦虑。如果你能在家里或者在外面,为孩子创造更好玩的游戏,更吸引他们的活动,而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放弃看电视,才是我们应该解决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而不是即不去创造这些活动,也不去高质量陪伴孩子,只是指责,控制孩子看电视,管不住了,又焦虑。请问孩子看电视,和家长天天刷手机,不都一样吗。如果你创造不了更吸引孩子的,就接受孩子看电视这个结果。接受不了,就去努力创造。而不是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爱学习。
养孩子,没有高低贵贱,贫富美丑之分。在孩子最初的阶段,家长能看见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是用感受说话,家长是用头脑说话。让我们一起,看见孩子的感受,也能看见自己的感受,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