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整理2019年岁末沙县、松溪与2020年6-9月间闽北、闽南旅行的视频资料,开始尝试接触短视频。

以往的旅行中,总会拍下大量的照片,作为资料保存,以备在编辑旅行美篇中使用;视频资料偶有录制,但因为手机的容量有限,而视频总会占用去大量储存空间,让手机卡顿甚至停摆,所以平常没有特殊的情况,不敢经常拍摄录制。缺乏了素材资料,也就没有使用短视频的内在动力,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少用或者不用短视频的主要原因。
而现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手机作为终端设备达到人手一机的普及率且网速将进入5G时代的大环境下,使用短视频的人其实是越来越多,直观明了、文化不限、老少皆宜,喜乐开怀是它的特点。同时,视频资料比起传统的照片,显然要鲜活生动了许多。光阴荏苒,经年之后,重新打开旧日的视频,模糊的记忆如同被拂去岁月的重重尘埃,顷刻间顿时清晰如新。
其实,早前,就已注册过抖音app,浅尝辄止就停用了;同时,还下载过爱剪辑、彩视、微视、一闪等app,都只是注册后使用过一、二次,熟悉过它的使用功能与界面设置后就束之高阁了。
偶有朋友会在问:为什么都不见你玩抖音等短视频?这里,可能有一个认识上的差异:可能是一直以来,我对文学的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对于以作品闻名于世的文学家、作家之类的人也是一向十分尊崇。君不见,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通常也是中国文联的主席,在官职上属于正部级,位居人数有限的中央委员之类,在D内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我看来,作家是靠他(她)的作品来说话,并决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与影响。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有名望的作家,除了靠后天的不断努力,其自身拥有的天赋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始终以为,没有天赋的人,经过努力,当然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而有天赋的人若执意从事文学创作,如果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那其所达到的高度大抵是要让世人抬头仰视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长久以来,虽然自己没有刻意去成为一个写作者,但自小对书籍、对阅读也是很看重的,给贴个爱书人和阅读者的标签也是可以的。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特别关注,心无旁骛(wù)。而对于文化领域里纯文学以外的其他种类,如摄影、绘画、书法等等,就没有给(jǐ)予太多的关注度。

现在,我若写文,一般使用「简书」与「糖水」app;记录旅行中的见闻与印象用「美篇」app。通常大家常接触的微信公众号,我虽也有注册(个人微信公众号“山鸣鹧鸪”),但因其每天只能发送一篇,在修改也有限制(只限5处),囿于这些局限,使用起来诸多不便,遂敬而远之。
我最喜欢用的短视频,还是「印象」app,这是在朋友圈看朋友在使用,感觉版面风格很文艺,遂下载了它。虽然它的功能和其他短视频相比较都差不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在使用上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一般拍的视频资料,在剪辑后都可以顺利发布。
短视频里音乐的匹配我通常使用网易云音乐与QQ音乐app,复制链接后再黏贴到短视频。有些短视频app也会自带一些音乐,但在数量与类型上可选择的曲目有限。
下图,是我现在使用的「印象」app的注册界面,不知为什么,它的浏览量很大,上传的每个短视频,都是几千的浏览量,是否因为与『西瓜视频』及『今日头条』相关联所致,尚不得而知。



我发现,在抖音里,通常获赞与浏览的量都不大,关注与粉丝也都有限,这好像与微信相似,都是朋友圈里熟悉或者相识的,而不是面向所有陌生大众群体的。

对于短视频里的粉丝、关注与获赞什么的,我也不太在意。因为,编辑短视频的目的,是对生活里,在旅行或者聚会等值得记录的场合场景下,在留下大量的照片资料外,还能用更为鲜活的视频资料进行保存,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补充。
短视频的工具有好多,在功能上大同小异,我相信,这就犹如当初学开车,手脚不灵,走过的里程多了就驾轻就熟,稔(rěn)熟于心了。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与天赋关联不大。
短视频的使用功能与界面风格,决定了它的用户群体。我选择短视频app工具的最基本要求,是在视频发布的时间长度上没有太苛刻的限制。能够把原汁原味的视频稍加剪辑,发布出来,既能在主观上达到保存视频资料的目的,也在客观上收获了一些读者,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也是蛮有意思的一种体验。
其实在使用中,我感觉,多种短视频都可以下载,学习使用,先掌握它的优势所在。然后,在剪辑实践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将原始素材资料通过一种短视频app达到自己的编辑目的,再作为另一种短视频app的素材重新开始编辑,如此,使之臻于至善。
当下短视频,受到平民大众的喜爱,观赏者甚众,创作者的队伍更未有穷期,我也已加入到这一队列里来。我虽然不是一个很用心的短视频观众,但因为创作的目的很明确(为生活里值得记录的场合场景进行创作,主观为自己,客观乐于他人),我会是一个热心的创作者,而这种创作,一直会伴随着生活向岁月的深处缓缓前行。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