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道理我们都懂,但问题是,我们真正按照上面的提示这样做了嘛?
为什么很多人感叹,听过很多道理,却任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没有将信息转化为实际行动。
PPT最快的成长途径,就是不断模仿,思考,总结。
秦阳,秋叶PPT团队运营经理,他在TEDx演讲中提到他学习PPT的导师,淘宝,没有听错,就是淘宝。
我们来看看他学习的思路,先看一张淘宝图。

没有模仿经验的朋友,可能不会去在意这张图,直接选择性忽略。
有一定模仿的经验的朋友,会看出,这张图用了左右排版,左图右文,标题用了色块做了对比,并加粗了标题。文字使用了左对齐。
而在秦阳眼里,这简单的图形里却隐藏着巨大的宝藏,他是这样思考的,左上角为什么要放一个三角形?用途或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放效果又会如何?这个直角三角形是怎么画出来的?如何画出一个正三角形?这类型的形状还有什么其他作用?为什么图文中间要加一条虚线?作用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用途?
大家注意到没有,一幅看似简单的图居然可以深挖出这么多知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深入的思考了,还是只是停留在问题表面,营造了自己已经思考了的假象。
通过半年不间断坚持的模仿,拆解,总结训练。他从一名PPT小白一跃成为为企业做定制PPT的达人。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很多PPT大神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
2、
深受启发的我,也开始尝试这样的分解练习,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三张图,都来自PPTstore的一个模板,PPT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我是一名学生,我要面临的是毕业答辩,所以我就从毕业答辩的方向着手练习。
放在平时,我的思考只会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即知道,摘要页可以这样做,多了一种制作的思路而已。
现在我开始将问题上升到分析“为什么”的层面,为什么要插入一个矩形?这个矩形有什么意义或作用,如果有没有这个矩形,效果会如何? 三幅图的矩形作用都是一样的嘛?如果不是,能不能总结一下矩形线框的作用。抱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思考和尝试。
①、没有这个矩形线框效果会如何?这个简单,直接去掉看看效果就行了。

咦,线框一没有,整个页面一下变得有点空洞了,注意力有点分散了。所以我得出,这个线框作用有两个,第一是限制视觉范围,聚焦视线,让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线框里面的内容当中。第二,统一版式,如果没有这个矩形线框做限制,文案不知道如何排版或者排版的效果与整体不统一。
②、第二个第三个线框都是一样的用途嘛?还是一样,去掉线框看看效果。

好像有包含聚焦视线的效果,但好像不止一个作用。最后经过思考发现,第二个线框起到,聚焦视线,突出重点的作用,人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先看图形,自然会先意识到。哦,这页原来是目录。

第三个线框起到,统一形状,过渡的作用,这页是过渡页,假如没有这个矩形限制范围,图标的大小难以统一,而且直接放在页面上,感觉有点突兀。而矩形线框刚好化解了这样的尴尬。
③、我以前有没有看过类似的线框作用?
所以我找到了之前做过的几张图。
总结一下线框的作用:
1、聚焦,引导视线
2、限制视觉范围
3、突出重点
4、统一版式,统一形状
5、用于图标,避免突兀
最后我再想一下,以后碰到文案不知如何放置,内容太多为了突出重点,或者内容太少,观众找不到着眼点,是不是都能用矩形线框来解决呢。
运用这样的思考,我花了一晚上研究了这三页的各种元素。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你花那么多时间才分析了三页,效率不是很低下嘛,这样学习何时才是个头啊!
不,以慢为快,才能更快,看似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解决了这一类的问题,下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就会有更多的制作思路,而且每反思一次,对这个功能的作用就加深一次,与其他知识更好的形成一种知识链接,现在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二八定律提到,80%的时间花在20%的问题上,能够获得80%的收获。而上面思考的问题,就是处于20%的范畴当中。
时代发展的太快,我们都担心自己一旦放慢了学习的脚步就会与时代脱轨,会永远赶不上其他快速成长的同龄人,有一句话特别形象,进步的慢就等于退步。
为了快速成长,我们拿起手机一篇一篇的刷更种教程,一天读个几十篇感觉收获满满,心理太踏实,然而没过几天,前面学的知识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慌了,我们开始焦虑,开始怀疑,开始迷茫。
结硬寨,打呆仗,看似愚蠢的方法,往往是进步最快的方法。不信?那先去试试再说吧。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惑,欢迎留言,乐意为你解答。
本期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