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前期创作的话剧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也是作者最为世人所赞誉的作品,在学习与阅读曹禺的作品后,笔者决定对其前期话剧来谈谈。
不仅由于其四部作品被广泛读者喜欢,更是笔者对曹禺前期话剧所传达的悲剧意识的感叹与敬畏,虽然解读曹禺前期话剧的悲剧意识不乏其人,但笔者还是希望读者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亮点,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悲剧内涵与作者自身原因
悲剧是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难性的结局,比喻不幸的遭遇,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1}
曹禺话剧中不乏这样悲剧意识的体现,只是更多主人公为小人物,而他这样的表达取向,也和他的性格与人生经历有密切联系。
曹禺不尽完美的家庭构成:中年父亲失去斗志、母亲早逝、大哥颓废不振等,对他早期形成忧郁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加之曹禺的家庭变迁之多,在此过程中也看到过各色人生,在完成学业与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感受到众多底层人们的艰难生活。从而就引发一种他对底层人的悲悯感,在他作品中众多小人物对占优势的力量反抗也可以体现出来。{2}
西方悲剧意识对他的创作也有影响,曹禺大学时很喜欢易卜生、契柯夫、奥尼尔等。
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展现小人物的抗争,但结果并非大团圆,也就可以理解曹禺创作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象来传达自己对其他作家思想的认可和对中国当代的思考。
二: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无力感
个人与命运的抗争体现的无力感是曹禺戏剧中展现悲剧意识的最好体现。
《雷雨》中展现最激烈的是繁漪对固有家庭形式的反抗、对自己爱情的真实追求,一个雷雨性格的外化者,且用自己身躯对自己既定命运的当面反抗。
但她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不可忽视,她逃离家庭只是去投向另一个人的怀抱,也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亦没有人帮助她,这就是在命运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很有局限性,显现出人的无力感,不管是否与命运反抗,结果好像都是殊途同归。
繁漪与命运的抗争就体现出一种悲剧意识,个人与强大势力的对抗,让人深深记住了这个与命运抗争的女性人物形象。
再有就是《日出》中的小东西,她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陈白露想帮她也无能为力。
方达生有他的好心却也是抵挡不住其他人的坏人行径,小东西沦为妓女,但她仍旧不愿屈服,她被掌控在众多人手中,或许别人一句话就能改变他的生活走向。
她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与处境,直到上吊而死,也许是她仅有的反抗方式,没有改变更多的能力,只有将自己杀害,也是一种反抗的悲剧无力感体验。
三:人物内心碰撞的矛盾感
曹禺作品中对人物的内心刻画非常细致、复杂、真实,也就使得人物内心的多重碰撞,让读者感受到人的矛盾感所在。
这种矛盾感注定要把人物放置于一个拧巴的环境中,让其不能随便做出想做的事情,一直犹豫,思虑再三,而最终始终不得真理的情感体验。
《原野》仇虎的形象,笔者了解到他是一个其貌不扬,但前期行动起来所散发着原始生命力,是深受人们赞赏的,他目标明确杀焦阎王、抢夺花金子,毫不犹豫,这也和“妈宝男”焦大星形成鲜明对比。
但在复仇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犹豫,他知晓焦阎王的死去,自己没有了复仇对象,于是思考进行“父债子偿”,设计杀死焦大星,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自己使焦母孙子被误杀。
焦大星的最终死去,也使得他在和花金子逃跑时内心出现幻想,怀疑自己,最终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看到铺满黄金的地方,让金子一个人离开。
仇虎目的是复仇,但他复仇后,笔者没有感受到他的畅快,而是怀疑自己,感到愧疚,最后选择在黑森林的铁轨结束自己的生命。
仇虎在复仇后期骤然改变的人物行为,是合乎常理的,是想复仇但实施复仇后的惶惶不安体现。
恰恰是人物内心碰撞的矛盾感,总要有一丝善良与强大的理应复仇心理作对抗,人物始终不能作出极致理性的行为,也就彰显了人物终究被情感左右的悲剧意识。
四:悲剧意识永在性的崇高感
曹禺的四部话剧,都以悲剧结果呈现出来,也让笔者思考悲剧意识永在性的崇高感。
个体只有在与那些宏大的、不可捉摸的、难以战胜的事物发生冲突、勇敢抗争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悲剧特有的崇高感。
《雷雨》中周朴园一家的支离破碎,《日出》中陈白露的吞药而亡,《原野》中仇虎的卧轨而死,《北京人》里的曾皓、曾文清、曾霆和尚未出生的曾霆孩子,代代相传直到家业的衰败而无法相传,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悲剧意味。
曹禺从富贵家庭人物写到妓女生活,从封建残余气息写到封建思想的固守,都有所思考与涉猎,作品中人物始终在反抗着,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悲剧就是失败。
古今中外,不乏有以悲剧结尾的故事让世人不能忘却,关汉卿的《窦娥冤》,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易卜生《玩偶之家》等。
不管是对爱情思索还是反映人物心理斗争亦或揭露社会问题,人们记住的大多是悲剧,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在反抗,而反抗的人物总是少数而不得势的,也就构成了一种向命运、权威、社会、强大占优势的力量作斗争。
悲剧作品与悲剧意识的一直存在且被很多人敬畏,也反映出这个世界上的人进行的反抗与抗争从未停止,是不间断的,但又不是失败,是超越成功学的一种崇高感,曹禺的话剧就是崇高感的体现。
五:总结
曹禺前期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可以从悲剧内涵与作者自身原因、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无力感、人物内心碰撞的矛盾感、悲剧意识永在性的崇高感四个层面进行理解。
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悲喜交加而已。进入曹禺生平、深入作品本身、感时代所感、抒发笔者情感,望老师指正。
注释与参考书籍:
{1} 百度百科——悲剧含义
{2}《曹禺传》——生平事迹
{3}《戏剧艺术通论》——崇高
{4}《曹禺全集》——剧作内容
致辞:
感谢老师一学期的认真教课,也谢谢笔者一学期的学习。
时间可量化,获取知识情感与人生体验不可度量。
愿对悲剧崇高感保持敬畏,与自我人生抗争不止!
注:本文为笔者的选修课作业(大三第二学期),偶然想起,想发一下,自己很满意,每次读一下也很舒服。
——漫漫等云开
呵护眼睛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