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论语》,去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在抄写、学习《论语》上,而今年花费的学习时间在《论语》上比较少,目前花费在《道德经》上比较多,有的时候也会再拿起《论语》读一读,看一看,理解理解。
今天学完了《道德经》,然后看看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于是,拿起了《论语》看了一会。打开第一页,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第一句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去年顺山先生帮我解读过,说道:世人注《论语》,不下几千家,但大多数人,第一章开篇的三句,入道篇,几乎都给注解错了。入道篇一错,那么,基本上后面全错。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说 ”并不是通假字,并不是通“悦”,“说”是弘扬的意思 ,学先圣儒家之道,并不断的勤以修习,得道之后,难道不应该自觉地弘扬圣人之道吗?有同道中人,听了我的学说,而从远方前来问道,还有比这件事更令人高兴的吗?
向他论述了我的道,即便他没有领会,也不会感到生气和失望,因为一个人只要肯入道,即便没有明道,他也已经是一个君子了。
通过孔子的一生,尤其是周游列国,孔子都在学道,弘道,而不是为了自娱自乐,并不是学习了先王之道,自己很高兴偷着乐、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弘道济世,因为当时的社会已经是礼崩乐坏了。
所以,为什么要了解孔子一生的经历,社会背景,历史脉络,不了解这些,只去读写论语,解读水平就不够。
我听过的版本: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一对比,我觉得顺山先生跟我说的这个解读层次还是比较高,且也认同的。
继续读经典,这样可以提高自我的专注力,因为经典不会像普通读物那么轻松,需要读得更专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