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5·7
考试的结束是老师“吐槽”的开始。
比如默写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句,好多学生“至”误写成“致”。《劝学》篇中还有另外一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用的便是“致”。在教授本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会强调此处的区别,避免默写出现混淆。我一般用我自己的方法——“假舆马者”是“借助外物”,“致”带的这个“攵”就是那个“外物”——貌似很形象,所以应该很容易帮孩子们记住。但是,两个班还是“15+8”共23名同学出错了。很可惜(qiáo sheng qì )!
比如诗歌鉴赏选择题,错误答案D,涉及的知识点,是我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反复跟他们提到的一种特殊手法“对写法”。举过《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的例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次题目借用的就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本诗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句的写法相同,都是落笔对面见深情”。明显的,沈佺期的《独不见》就是一首闺怨诗,借写“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贵妇形象”,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之深,哪里来的“落笔对面”呢?
但是,静下心来想,这两处错误不太一样啊。前者是机械记忆力的考查,后者是融会贯通能力的体现。前者是个快事儿,后者是个慢活儿。所以,好吧,50%以上的同学出错,问题在我。谁让我一碰到“对写法”,就喜欢吟诵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谁让我一吟诵完就只跟大家强调“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句呢?还充满诗情画意地描绘那个场景,“清晨的雾缭绕,妻子的云鬓被打湿,打湿的还有她的面庞吧,泪纵横;月光洒下,似清凉的水,寒透了妻子的肌肤,还有她的心,寂寞、担忧袭上心头,心怎么不冷?”这个相思的悲伤逆流成河的妻子,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恼明月,怨它照亮流黄帷帐让自己无法入眠只能深陷相思之苦的另外一个妻子,他们一定觉得这两个妻子一样饱含深情了(题目中有“见深情”)。可是,可是,太感性的孩子们,《月夜》中颔联中“遥怜”、尾联中“双照”能够告诉我们,诗人就是妻子相思的那个人儿;《独不见》的作者沈佺期可不是征戍辽阳十年之久的那个丈夫啊!
让咱们通过暴露的问题,认真思考战胜这些“坏家伙”的办法,战胜它们,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