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的书是杨定一与女儿杨元宁合著的《静坐》。杨定一博士是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女儿杨元宁就读哈佛大学,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接触静坐,曾在美国、亚洲、巴西等地参加多次禅修。着重于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专精于忧郁与焦虑治疗。高一时著作了7本童书绘本,大一时出版了《哈佛心体验》。
本书以问答形式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
一、基础静坐与技巧
二、静坐的共通要领
三、静坐对身心的影响
四、理解实相———一段灵性之旅
本周阅读了前两部分,现将其整理如下:
基础静坐与技巧
1、为什么要学静坐?
在广阔的宇宙里,人类和所有生物一样,都想活得快乐。想要快乐是人的天性。然而快乐无须外求,只待我们还原、重新忆起并启动它的源头。可以说,快乐就是回归心灵的家。
“我快乐吗?”是一个人生不可不问的关键问题。我说的快乐是无条件的快乐,无关乎年龄、外貌、社会地位、健康状态、配偶、子女、现在觉得舒适与否或过着怎样的生活,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可以源于内心,也可出于身外之物,甚至可以毫无来由。这样的快乐既不受环境影响,也无需矫揉造作,它本身就是无限的,足以让我们重拾生命的完整。
要找到无条件的快乐、活出人生的意义,必须深刻检视自己过去所学和现在自以为了解的一切真相,那被我们的烦恼、贪欲和无明毁坏了的颠倒世界,其实不过是一个我们必须从中醒来的幻相。
静坐让身心摆脱意念与烦恼的无穷干扰,以正确的呼吸、积极的运动、正确的饮食强化身体的活力,回归内心,为真理来临、脱胎换骨重生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2、对静坐的期待
让心灵更专注,改善面对压力的身心反应。
静坐的重点在于培养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慧眼,让我们能看见生命带来的诸多可能。
静坐能让你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引导你穿越环境的纷扰、人事的动荡和变故,完整活出自己的生命。
静坐减少负面和毁灭性的情绪。
彻底改变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释放紧张,引导心灵体验到比身体更宽敞的境界。
3、静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心灵和身体不一样,即使身体老化,心灵仍能保有年轻的活力。练习静坐能让心灵保持孩子般的柔软开放。静坐的目的其实是抛开小小的自我,寻得内在的真实自性。静坐所引发的神经生理、内分泌与心理层次的变化,都已经有相当完整的记录,身为科学家,我建议你“以身试法”。静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去亲身体验。
比起静坐本身,领悟人生真相才是首要之务,静坐只是一种引导方式,让心灵得以止息并沉淀诸多纷繁的杂念。完全止息的心灵自会开启,那是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本能,并且是情不自禁的反应。
4、静坐的基本概念
静坐可以说是一种技巧、过程或成果。有多少种静坐技巧就有多少种收摄感官的方式。静坐本身是一种能引发身心灵变化的转化经验,有些变化是永远的。静坐能带来一套全新的价值观、赋予全新的意义,使人对生命的感官焕然一新。
重点在于找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和时间,让你能安心地每天练习静坐。安顿好你自己的神圣空间,妄念纷飞的情况会好很多。
5、静坐技巧介绍———呼吸
所有的静坐技巧,都会运用至少一种感官来收摄我们的注意力。
呼吸本身正是最合适的静坐主题,在静坐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数息:轻轻专注于吸气和吐气,注意力放在鼻尖或者下丹田。吸气时开始数“一”,直到吐气完毕为止。重复到“十”,再回到“一”重新计数。熟练之后,留意呼吸的质地,如温暖、刺痛,留意每一个特质。不需要干扰呼吸的过程,只需要扮演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分心了,轻轻把它带回到当下。
观息:是熟练数息法之后,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方法,让心灵观察呼吸的整体和片段的特质。全心关照吸,进来的气,全心关照呼出的气。仔细注视着随着一呼一吸而生的所有感受。
无论有多少杂念纷飞,只管契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心灵终究会恢复平静。一心一意坚持下去,心灵的突破将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6、为何要强调呼吸的方法
静坐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一心一意地往目标前进,你自然会明白,所有的技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呼吸法静坐时,呼吸的节奏会自然慢下来,使身体进入更放松和平衡的状态。该原理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关。
悠长而缓慢的呼吸成了你的一部分,随时提醒你回到这个轻松的平衡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呼吸既可以由意志控制,又可以不被意志控制。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就能控制呼吸。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很适合作为关照的目标。呼吸就像是随意和不随意控制之间的十字路口,是最适合练习意志制约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呼吸训练身体,延长这种透过制约达成的放松状态。
呼吸可以说是最容易切入副交感神经系统,解决身体和心理障碍的方法。唯有正确的呼吸,才能让心脏和肺脏有效率地交换气体,并对生理和情绪健康发挥正面的影响。
7、呼吸,不只是呼吸——静坐的基本要领
所有静坐都运用感官,作为疏导注意力的门户,直到你进入聚精会神或的状态时,就可以将粗重的注意力引导为极细微的关照力。
一个好老师必须以温和而有趣的方式,细心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过去所埋设的雷区。就像父母拿糖果作为孩子完成任务的奖励,接下来才会逐步让学生一点一点看出自己的局限和心结。不至于产生不堪重负或窒息之感。学生静坐过程若有太多负面经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帮助学生跨越障碍的一大助缘。
静坐不是枯坐,否则虚掷光阴毫无意义;如若静坐一点就通,也无需拘泥任何一种技巧了。已悟之人无时无刻不在静坐心境中。
8、放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只管打坐:盘起双腿,手放在膝盖上。在心里扫描自己身体的部位,从头顶开始,向下移动,直到脚趾。接下来让意识回到内心,只看着念头来来去去。你不需要任何反应,不需要处理这些念头。温柔的注视,不需要掌握,不需要转念,不需要推开。只管打坐,这是眼前唯一的一件事。整个宇宙消失在打坐之内。不试图攀附任何经验或感受,只要把心思带回你正在练习的静坐。很开,你会发现,这些感受已经消失了,就像感受之前的念头一样,不知去了哪里。种种感受和念头,自由地来来去去,根本与你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无关。
任何想要化解或压抑杂念的念头一出现,就偏离了这个法门的精髓。
这个方法需要有一颗清明的心,既不压制念头,也不昏沉,只是泰然自若地关照所有来来去去的念头和感受。
9、白骨观
静坐者观想左脚的大拇指,想象自己将覆于其上的皮肉筋膜一层层慢慢剥除,直至只剩骨头为止。只专注于剥除皮肉筋膜的大拇指,此外一概不理。
左脚大拇指和较高的大脑之间,有一种能量的连接,而专注于左脚大拇指能有助于放松,让学员不会一味地忙碌于推理等更高的大脑功能,光是如此,就是一种很大的释放。
10、持咒——运用神圣声音的静坐法门
声音就像一股有力的气旋,在向上旋起的过程中勾出并传达心识,是帮助灵性觉醒的强大导体。声音更接近身体的频率,而能影响身体的每个细胞,当然也影响心灵。
宇宙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都不会凭空消失,即使转变为另一种能量形态,蕴含其中的内涵和用心并不会化为乌有,神圣的声音亦然。神圣的梵音“嗡”是真正原初的振动,据传是大地发出的共振之声。许多法门都将“嗡”视为意识的象征,万物均由这一简单却有力的振动化现而生。
11、感恩静坐
感恩静坐是一种结合了持咒、聆听和思维修的静坐,只是简单地重复“谢谢”,同时关照内心所涌出的感恩之情。让感恩之情填满我们的心。
静坐深入之后,心灵会自然开启,让你无时无刻不在关照之中,无需费力,关照的清明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里。
静坐的共通要领
12、静坐想达到什么目的
至此,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轰然塌陷,从这个奇点重新扩展开来,新的境地以全然陌生的模式就此展开,这就是所谓的超觉境界,或者梵文所说的三摩地。
三摩地:任何人只要亲身体验一次三摩地的超觉境界,身心将会有彻底的转变。
静坐的核心就是明白这世界远比肉眼所见还要丰富得多,全世界所有古老的法门所传授的不外乎这一点。从逻辑上说,无法被感官所捕捉或定义的世界确实是存在的。每个人,一生都囚禁于自身的局限之内,就像从未试着破茧而出的蝴蝶。
静坐时的感官就像意识的门户,开启了这一道门,我们得以进入一个自由、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执着的世界,而不被感官所扰。静坐可以说是引领我们亲见世界本来面目的指引。
13、静坐的基本要领
任何一种静坐练习,都可以运用两个以上的感官,重点在于如何将注意力凝聚到更细微的点上,到最后导向意识的奇点。当我们聚焦的注意力越来越微细,到了不能更微细的地步时,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眼前展开:有些人会感到心灵全然的放松,有些人则是感受到喜乐与光明。所谓全然放松,是一个没有忧虑挂心、无须盘算筹谋的世界。
所有静坐技巧都会用上某个感官,多半是用某个感官去觉知某个对象。注意力的焦点可以是觉知本身,也可以是所要觉知的对象。通常注意力的焦点不会那么明确,因为人最大的感官,也就是头脑,是习惯于运用来自多种感官的综合信息。
14、注意力聚焦于一点
神经回路成为主导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养成”,重复某个动作培养出习惯的模式,加强了触发控制这些模式的神经传导路径,而让我们更惯于采用同一个习惯模式。
静坐重点在于培植一个新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其影响力胜过其他路线。所有注意力都被引到这个传导路径上,心灵不再妄念纷飞。
透过静坐,不断练习,头脑便越来越熟悉这个传导路径,甚至到了忘却这一路径本身的境地,一旦静坐者的注意力焦点微细到逼近一心无念的状态,也就是聚焦于一的“奇点”,至此,观照的心理运作全限缩在这个空灵之点上。只要契而不舍的练习,心灵自会展开,超越过去所知的一切。
一旦进入奇点,所有的物理定律全不适用了。我借用奇点一词来比喻心灵的注意力变得十分敏锐,到了所有意识在静坐中崩解,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步。
意识必须穿越这一个奇点,才能开展至如超觉境界之彼岸。
15、止观之别
止:头脑在世俗的正常运作虽然停止了,却往另一个方向开启并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所以,止并不是停止了什么,甚至不是停止念头,可以说是一个由牛顿物理学主宰的世界一跃而入量子通道。这个新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内观:心灵只是观察者,看见一切,却不停驻于任何一物,只是观照着这出戏的主角、配角、道具、场景变换。静坐者只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根本不是这出戏的演员。他的观察没有偏好,也不在意结局。
止:身心的定与静。静心而安住于一处。强调安住三摩地-专注:心住于一,此一定境,不失敏觉。要素:正知见、道德规范。
观:清明的洞察与觉悟。培养对万法无常的觉性。强调关照般若-智慧:如实观照的智慧,破除错觉、无明妄想与心障。要素:持念:不批判而无分别的关照;正智:清明的理解与判断。
止与观两种静坐的方法,最大的特色在于两者的对比:主动的参与者相对于被动的观察者。虽然两大方法看来截然不同,但都可以让静坐者深入三摩地与般若智慧,定与慧同为修行的重点,不可偏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