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11)—对待孩子,先允许再规则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11)—对待孩子,先允许再规则

作者: 有梦想的唐糖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08:13 被阅读0次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写了两天“回忆录”,今天写点别的。

    (一)

    还是从一次聊天中找到的灵感。今天我想谈谈“有条件的爱”和“先允许,再立规则”。

    有条件的爱,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家长对孩子说“你先写完作业,我才带你去超市”,“你想去游乐园吗?那先写完作业咱们才能去”“今天去动物园,你回来写篇作文好不好?”……….诸如此类。

    我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吧?而且关键的是,可能大多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家长,都在使用时浑然不觉自己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概念“有条件的爱”。

    昨天我写到,“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是一个人安全感、勇敢的天然底气”。这句话所表达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事实上,也只有真正无条件的爱,即“我爱你,没有任何原因,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此而已”才是一个人毕生的盔甲。这种爱是一种天然的、出于本能的、不加任何挑剔、没有选择的爱。不以孩子的性别、听话与否、是否乖巧、是否聪明、是否漂亮…….等有任何变化。

    我写了这么一大段,可能很多人看了之后不以为然——哪个父母的爱不是天然的爱?但是如果仔细想想,真的如此吗?在心里,真的从来没有嫌弃或惋惜过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甚至,是个男孩(女孩)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日常表现中,又是否做到心口如一了呢?

    我想,大部分人如果认真做一个思考,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当我们抱怨孩子磨蹭,顽劣,不听话,成绩不好时,无形当中,给孩子传达的,就是有条件的爱。孩子会逐渐会产生一个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原来只有我做到什么什么样,爸爸妈妈才是喜欢我的,原来我做不到什么什么,爸爸妈妈就是会生气的。爸爸妈妈就像一个双面人,只有我做到ta要求的样子,我才能获得满足,例如买个游戏机,吃个糖果,如果做不到ta要求的样子,他们就会对我发怒,冷淡,甚至讥讽等等。

    在有条件的爱下成长的孩子,内心会始终有一个坑洞——因为什么都得到的“太艰辛”,所以ta会觉得疲惫,长大后还会因为藏在潜意识里的“缺失感”而不由自主的寻找。例如,有的人会买很多很多东西,让自己确保“万一”能用到时,必须有——我可以不用,但是得先准备着,万一以后用到呢?例如,会在亲密关系里不由自主的寻找父母的影子,期待在伴侣那里重新获得养育,于是,不由自主的各种zuo,各种试探,结果大部分都不太好。诸如此类。

    我还是要反复使用荣格那句话:你一直受潜意识的支配,但你却以为那是宿命。

    有条件的爱,有的时候是很容易察觉的,例如我刚才觉得那些例子:你得先怎样,我才能怎样。而有些不容易察觉,例如我们因为孩子的性别天生不喜欢,这种情况发生在父亲身上比母亲多,这时候会对孩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忽视和不喜欢。而敏感的孩子们,其实连你0.0001分贝的嫌弃,都能接收到。

    (二)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所以,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你说“你先完成作业,咱们再去超市”。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让孩子完成作业,那么,这个话该怎么说呢?

    李少成老师在上课时曾经信手拈来,做过一个示范。孩子要吃薯片:妈妈,我想吃薯片。这时候,家长大部分的做法是:不行/薯片不健康,咱们不吃了/你不是昨天刚吃过吗?不能再吃了/待会就该吃饭了,不许吃…………….

    所有的这些回答都有一个类似之处:即不管外表怎么包装,但内核万变不离其宗——否定。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喜欢被允许和被接纳(包括成人)。被允许和被接纳是一种最让人舒服的感觉。而恰恰,我们都没学会。所以,当不被允许和接纳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是难受的,不舒服的,甚至还会怨恨,逆反的。但是,该如何在允许接纳和规则之间寻求平衡呢?

    正确的方式是:先接纳,再定规则。

    还以吃薯片为例。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表达。

    “哦,想吃薯片啊,可以,那你想吃什么口味的呢?”

    “番茄味”,

    “哦,那么你想什么时候吃呢?今天?明天?现在?….”

    “我想***时间吃”

    “哦,那我们是需要买吗?你想什么时间买呢?”

    “我想*****”

    “哦,好的,没有问题,但是咱们需要制定一个小规则,因为薯片本身是油炸食品,不太健康,所以,我们规定一次只吃**片,不能多吃,好不好”

    “好的”

    (三)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起源于我和朋友C的对话,C以前也从我这听到过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随口评论,也知道“有条件的爱”这个名词。所以,那天我无意中给C讲这个吃薯片的例子时,没想到她竟然和我辩论了几句。通过和她的谈话,我才意识到,有些我秒懂的东西,可能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有必要做更清晰的拆分和解释,才能真正理解内涵。我倒不是说我比别人聪明,而是说毕竟有的人没有成年累月的坐在课堂系统的学习过,所以她得到的只是只言片语,似乎懂了,但又懂得不透彻,所以,需要再更详细的解释。以下,是我和C的对话:

    我:举个例子说明“先接纳再定规则”吧,例如你的孩子想吃薯片,你应该这样说…(具体说法见前面)

    C:这不就成了有条件的爱吗?我虽然答应你吃,但是你还是只能吃10片,这不还是有条件的爱吗?

    我:这和有条件的爱当然不一样。有条件的爱,首先讲的是条件,例如,你想吃薯片,我说你必须先写作业,才允许吃。也就是说,有条件的爱,它的出发点是“我”,而不是孩子,你首先满足我的需求——写作业,我才能允许你吃薯片。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一种被控制的束缚感。会感觉不舒服。而先接纳再定规则,是我的态度首先是接纳,允许,我同意你吃薯片,这样,你会感觉舒服。在因为被接纳和被允许的舒服的状态下,我再定规则,你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C:好像懂了。但是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我:在刚才的举例中,有几个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首先接纳,允许,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舒服,没有被要挟、被控制的感觉。第二,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多以商量的问句形式与孩子商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感觉,这很容易激发孩子的主人翁精神,也就是ta会在潜意识里感觉,自己能为自己做主,甚至,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定规则,这时候孩子非常容易接受,甚至在定规则的过程中,也需要和孩子平等协商,直到得出孩子认可的规则。这样,ta在遵守的时候就会变得很轻松,而不是有被迫完成的感觉。

    C:现在懂了。但是我有一个担心,孩子就是孩子,他根本没有自控能力,当他答应的好好的,可是吃的时候趁你不注意,一下子吃了半盒,那该怎么办?

    我:所有的规则都必须伴随着相应的惩罚措施,否则规则就成了一纸空文。同样,所有的爱,也都必须伴随着规则,否则就成了毫无原则的溺爱。

    C:你的意思是,完不成就惩罚他?

    我:是的。这里面有两个点你需要注意一下。第一,因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的都是被允许、被尊重,所以,在为孩子制定规则时,孩子的接受度很高,很容易接受,当你把孩子当成成人一样平等对待,那么孩子也会不自觉的以这样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他是会很信守承诺的。第二,如果因为一时不自律,没有做到,那么这时候就必须有相对应的惩罚,这个惩罚是为了强化规则的威信和力量。而“自知理亏”的孩子在接受惩罚时,一般也会表现的比较服从,而且会虚心接受。这样的情况多了,一个规则自然就建立了。

    C:这下彻底明白了。

    (四)

    通过我和C的对话,我想已经基本解释了如何做到“先接纳,再定规则”。以及它与“有条件的爱”之间的区别。爱之所以变成了一场误会,不是因为爱的初心,而是因为爱的方式。所以,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去爱,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的功课。

    其实以上原则不止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事实上,人与人的关系,全都是一次链接。在任何人与人的关系里,都适合这样的原则。因为被接纳和被允许,是每一个人的诉求。将一个道理真正吃透并加以运用,在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时常觉察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流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11)—对待孩子,先允许再规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ur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