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只是文字的梳理,这个过程着实不轻松,费时年余。不少看过《思考中医》的人,都说我很博览。其实恰恰相反,我读的书甚少。原因一则是不够勤奋,更重要的是阅读太慢。我自诩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因为不论什么书,我必读出声来,至少是心里要读出来,否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看书可以一目十行,而读书只能一字一字地读。这样的读书,当然也就读不了几部。有一段时间也曾为此苦恼过,买来一堆训练速读的书,结果是不了了之。后来转念一想,天生我材必有用,读书有读书的好,看书有看书的妙,何必求全呢?
读书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培育语感,尤其是好的古书。好的语感一旦形成,写文章就自然天成,不需要训练。读书是眼看、口读,然后入心,写东西正好反过来,是由心入口,由口达笔,等到由笔落纸,自然可以入目了。
在梳理文字的过程中,益发觉得这本书不一定只给搞专业的人读,非专业的人群一样能读。这是一个重大的定位转变!随着这个转变,原来拟定的书名——《伤寒论导论》就不大适合了,因为这个书名太过专业。那该给它安个什么名呢?渐渐地,“我对中医的思考”呈现在心里,是了,好像就是它了。我怀揣着些许的疑虑,带着这七个字四处征询意见,都认为这是很贴切的名字,是量身定做的。直到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方外朋友,径直在这七个字上打了三把叉,剩下孤零零的“思考中医”,这才一锤定音了。
今天看来,这三把叉打得太好,打得太妙!因为叉掉了“我”,使原属于某个人的思考变成了大众的思考,变成了人人的思考。之所以很多人一遍两遍甚至数十遍地读这本书,读到要紧处或慨然长叹或热泪盈眶或拍案叫绝,就因为这本是属于他们的心里话,是他们的思考!当思考不再局限于自我,当自我的界限被打破,神来之笔便随处涌现。不是因为你博览群书,而是群书中的某个话题需要在这里呈现。亦非你见解独到,而是某处正需要呈现独到的见解。
去我是开放生命的过程,是展现生命的过程。因为去我,生命的格局变得广大;因为去我,生命获得升华。
四 感怀子仲
从书稿完成到选定出版社还是颇费周折,因为之前为阳波师整理出版《运气学导论》(即《开启中医之门》)的过程,让我对出版一事畏惧三分。所以,《思考中医》的出版我最先选择了南宁,因为可以找到熟人。但最终又因为在图书编辑的问题上与出版社意见相左,便准备送到北京去出。这时我就此询问了一位对出版内行的北京朋友,想听听应该放在哪家出版社合适。不意这位朋友反过头来问我:广西有那么好的出版社,你为什么不在广西出?我疑惑地问道:广西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