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
- 从八王之乱到鸦片战争
兵败枋头
在桓温二次北伐之后到准备第三次北伐期间,前燕的慕容儁灭了冉魏和后赵之后,迁都邺城,捅破了与东晋窗户间那层纸,互相征伐。甚至慕容儁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搜查境内户口,每户只留一丁,其余全部充军,想要扩军至一百五十万,然后灭亡东晋和前秦,一统天下。虽然这个疯狂的政策最终被劝阻,但改过之后的“五丁抽三”仍不免穷兵黩武。幸运的是,就在这些征调的军队前往邺城受阅的时候,慕容儁死了,他儿子慕容暐继位,他弟慕容恪摄政。
慕容恪是慕容皝的第四个儿子,儿童的时候因为他母亲不受宠幸,然而快成年之际,偶然间慕容皝找他谈话,觉得这儿子是经世济国之才,让他在军中任职。后来前燕的开疆拓土,基本都有慕容恪的功劳。而之前说的,夺取东晋河洛大片地区的,就是慕容恪。但在这不久之后慕容恪就死了,所以有了前面的桓温觉得是时候再次北伐了。死前慕容恪留下遗言,让他弟慕容垂接任继续辅佐,有点像当年孙吴四英杰那样一个接一个互相推荐,但是另一个辅政的慕容评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慕容评是慕容皝的弟弟,到现在已经是历经四朝的宗室大佬,又打过不少胜仗,可谓是名高望重。但是他工于心计,政治上比较昏庸无能,既没有他侄子慕容恪那样雄才伟略,又妒忌另一个侄子慕容垂的赫赫战功。慕容垂死后,慕容评让皇帝的弟弟慕容冲掌握军权。这些少数民族到了中原汉化后,学得也真是快,当时前燕贵族们都争相把百姓藏匿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可以只给自己纳税而不用给国家纳税。所以那时候有个人站出来说改革,那就改了,成功地为朝廷增加了二十余万户的纳税人。但很明显,这触动了慕容评等贵族的利益,提倡改革的这个人当年就死了,传说就是被慕容评暗杀的。
回到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前燕沿途守军全部溃败,更有不少州郡归降响应,甚至连主力部队都被击败了。这时候连远在邺城的慕容评害怕了,想要迁都逃回龙城,而慕容恪死后就一直被压制的慕容垂这时候站了出来,请求让他带兵最后再打一次,死马当活马医,如果连他都失败了,再走不迟。另一方面皇帝慕容暐也派人向前秦许割地以求援,这时候的前秦已经是王猛辅佐的苻坚天王了,王猛建议救弱抗强,所以苻坚也出兵了。
当时桓温军中有个谋士郗超,他给桓温提了速战和持重两条计策。速战,他建议桓温协晋军连胜之际,士气高涨,亲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而且一路上敌人可能畏惧桓温的威名,望风而降或者弃城而走的大有人在。一旦大军直逼邺城,这就与桓温前两次北伐的形势一样了,前燕如果出城迎战,则胜负立马可决,如果他们坚守邺城,中原的百姓就散落在外,我们可以等待时机,与民休息安抚百姓,借此扩军备战,邺城早晚会成为一座孤城,整个河南都会归附晋军。这样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或是拒守邺城、或出兵决战都有利于北伐的进展,唯一的缺点就是此策太急,容错率低,万一有差就会导致胜负难料。而另一条计策持重,郗超认为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当战事拖至秋冬后,对晋军不利,他建议桓温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安抚当地百姓,建立北伐根据地,等到明年夏天再继续北伐,虽然比较慢,但可以保证成功。
但是桓温可能年纪大了,并没有顺着郗超的思路去做选择题,而是一意孤行,坚持与燕军野战。后来慕容垂切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派人另开水路负责运粮,但是失败了,水路不通。桓温发现战事不利,粮食又快吃完了,更听说前秦的援兵马上要来了,所以决定焚烧战船,丢弃辎重,从陆路撤退。慕容垂率军追击,大败晋军,斩杀三万余人。后来桓温又遭遇上了前秦的援军,又吃了一次败仗。
至此,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对比第一次北伐失利,都是因为粮食问题,桓温却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视而不见,对比东晋初年祖逖一步一个脚印的深耕苦作式的北伐,可以看出桓温并不是真心北伐,他只希望打一两场胜仗、收复一两块失地而建立自己的威望,至于收复中原恢复大晋朝的事情估计想都没有想过。而整个东晋朝廷的这些世家大族们也并不是真的支持北伐,北伐越成功,他们越担心其主帅尾大不掉,这样一想,桓温北伐的失败其实也不足为奇了。
另外,由于桓温的这第三次北伐,前燕和前秦竟然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使者来往。而前燕皇帝慕容暐觉得这次胜利全靠他们的慕容垂,与前秦无关,所以拒绝许诺的割地,苻坚很不开心。而慕容垂大胜桓温之后,反而加重了慕容评对他的猜疑和嫉妒,连慕容垂上奏请求犒赏将士的奏折都压住不报,后来更是想联合皇太后谋杀他,幸好有人向慕容垂告密,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建议先逃回故都龙城避一避风头,慕容垂同意。但慕容垂另一个儿子慕容麟是个小报告爱好者,慕容评知道后派兵追击慕容垂,所以龙城是去不了了,慕容令又建议投靠前秦,慕容垂又同意了,带着儿子们投奔长安,受到了苻坚的亲自迎接和款待。
作者: 月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