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到底何为志向?
对于我们乃至一般人来说,志向似乎都是一个人用尽一生精力而实行的至大之事。比如老师、警察、律师、医生、运动员,又或是…所以志向/理想就是所谓的“我们以后要做什么”。比如长辈在家中希望我们考个好大学,有车有房有妻子。学校中的教师希望我们找个好工作,为集体贡献。我当然不否认其合理性,就连我也有自己想从事的,如生物学,天文学。因为我很享受其中的探究和事物,并且纯粹的热爱。既然要达成这份理想,必然需要专心致志的学习、实践,最后做到科研人员,成就大事。
可是,志向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志向?
孔夫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在小篆中是一个脚板和心的组合,证明志向就是“心之朝向”“志所在之处”。意味着最终的朝向以及要保持的东西,指的就是学习与实践,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
而我们自己,又或是其他人对我们未来样子的期盼,可能都在于可以营建一个美好的家庭,并创造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儿女融洽,经济充足,受别人瞻仰。但这种期盼所在的层面仅为本能与心理的安定,非常外在。在当今的社会下,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难到志向仅仅是找到一个可以满足一般需求与生活形式、质量的工作吗?既然如此那我们来这世间走这么短一趟有什么意义?只不过相较于动物换了一种生存方式啊。据我所知,部分老师和上班族只在意自己拿多少工资,丝毫不管教学质量与工作素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被外界物化了。目标在外飘忽不定,人的自主性、独特性荡然无存。不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明晰朝向,消极充斥于生活各处。如果我们的“心之朝向”就是如此,境界未免也太低了。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志向不是入位某一个具体的职业,而是通过外界的不管是工作也好,学习、实践也好,去不断的向内寻求真正的自己与自我之价值。在保持初衷的同时积极求道,而不是为了外界的名利。所谓的职业是我去达成大事的一种方式。我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活出我内心的样子,尤为重要。不仅要在其位谋其事,同时要以仁心通过职业贯彻天下。比如孔子和阳明,他们都有一颗济世之心。不管是阳明的龙场悟道与平乱还是夫子的周游列国与讲学,我们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到底为何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一种大志在引导两位圣人。只要我的生命没有停息,我依然要坚持我的理想,同时就是在坚持我这个人本身。同时表面上看是修齐治平,实则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向不仅在于自己,也在于整个世界。那么在此过程中,人的高贵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生生不息的生命,可以称得上生命的生命,境界也无比之高。
所以当下的我应该如何去做呢?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他在幼、青年时历经了种种难关如贫穷、无师可求而最后站在高位治理天下。这表明了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我们的心有始终如一的目标,并保持明确的方向去朝向、发自内行的去行动,这么一来,心就会引导我这个人,在苏醒的情况下,进行步步勃发。可能我并不知道实际的朝向与如何寻找意义。但只要我一刻不停的去追求,去尝试、去探索……就会发现,原来这就是意义。这么一来,我心就不会麻木,同时也证明了我确实在真正的“活着”。
人的一生固然短暂,在这一生中,如果我们只把时间利用在去追寻本能与心理的安逸,不免有些“不值”。这样就失去了我们作为人的独特性。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就是支撑我们活着的桥柱。人的志向固然就是通过不断去追问生命的意义而知行合一,将你所期望、认为的、理想的状态活出来,去证明你生命的存在。只有积极行事,生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值得过的。至少是在价值取向上。
最后,祝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想”实现“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