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笑来《和时间做朋友》摘录

李笑来《和时间做朋友》摘录

作者: 海阔天空下的农民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23:46 被阅读385次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时间才是朋友,否则他就是敌人。

    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运用良好的心智才能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先把任务分成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再把任务分为紧急的和不紧急的。然后挑选重要的又紧急的任务,优先执行。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就是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与智商不同,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许多人的心智,还处于未开启的状态。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天差地别。

    需要接受的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看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不由自主的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交换才是硬道理。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用我有的换我要的。通过足够努力和勤奋去增加我有的,通过控制欲望去减少我要的。

    完美永不存在,人人都希望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优秀的人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未知永远存在。人们害怕未知,一切未知的不可知的因素,都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感。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事,可以先把它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视这些问题,他们已经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由头,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绑架。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某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与时间做朋友。怎么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的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的完成的话,那么大多数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实际上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利用现实只能接受。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他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之后,你会和所有这样做过的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的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他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正确的或更好的方式:

    管理:

    1 估算时间: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他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陌生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你对任务不熟悉,他们才成了意外,实际上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这个任务的人都必然经历的事情,只有完整的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成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题,熟悉程度和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际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的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去做事。说一个人不怕困难,那是假话。可现实就是如此,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的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来自外部的恐怖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评价别人做的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看来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取笑的几率,将远远大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决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她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3  直面困难: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如果世界上的任务都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全无困难之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败了。可现实明显并非如此。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的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式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4 关注步骤: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这三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因为方法并非唾手可得。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的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很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的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的完成任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解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在默默的应用他,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5 并行串行:要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一旦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

    6 感知时间: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9 计划: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的完成的,这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并且必须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跻身最重要的能力之位,因而他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10 列表:任务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况且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事实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为照此下去,更好的方向会不断的出现。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的计划过自己的成功,二是坚持。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并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11 流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也能做到,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2 预演: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如果我面临的任务比较复杂,大脑短期记忆容量不够,就只好借助纸和笔,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来辅助自己预演每一个步骤。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语言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寓言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也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

    13 验收: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情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学习:

    1 效率本质: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2 基本途径: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比体验更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试错往往需要勇气。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观察扩展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3 主要手段: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的说,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4 经验局限:在人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时候,困难大都来自如何正确的理解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5 自学能力: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难的很,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受信息的过程,故在阅读之前就肯定要有一个甄别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过程,这是显然要依靠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完成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进一步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而且可能要依赖复习才能真正记住。不需要全部记忆而又有用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要想办法保证将来能够找到。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却不完全相同,要花时间仔细分辨,以免将来使用的时候出差错。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有关联,就要想办法研究清楚,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融会贯通。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就是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思考

    1 勤于思考: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而是4%的人,绝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可能会得到令人胆寒的结论,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思考,更准确的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一旦开始尝试独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迷信权威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陷阱。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望。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独立思考的少数人,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在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他们不仅完成任务,还常常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2 思维陷阱:导致人们犯下逻辑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他所有的基础概念,不夸张的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谁不希望一切都是简单的呢?可现实往往就是复杂的。

    3 因果关系: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因果关系无所不在,而大多情况下,事实也确实如此,可问题在于,经过因果关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人们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且不自知,进而莫名其妙的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路,走在错误的路上,时间越久,效率越高,结果越可怕。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所谓思维缜密,其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难,可能做不到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习惯性拒绝思考,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会造成的。想做到思维缜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如六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

    4 相关命题: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不知不觉就把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等同起来。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5 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不明白举证责任的人,逻辑没办法明晰,脑子没办法清楚。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方法很简单,连那些不懂举证责任的人都可以自然而然的应用,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这里的逻辑漏洞来自他对与他的错,其实并非是象对与错那么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与此同时,证明肯定论断的难度,与证明否定论断的难度也相差巨大,在多数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的多。例如相比证明你欠我10万元来看你没欠我10万元的举证难度要高出许多。

    6 案例局限:其中最为常见的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并不意味着该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7 对立论证: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许多人意识不到对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不是积极的呢?

    8 张冠李戴: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9 辨析感悟: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有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分清道理和感悟,并不那么容易,尽管原则相当简单明确,道理应该是普世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10 克服恐惧: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培养不如换成另一个更朴素的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交流

    1 学会倾听: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的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于听者的疏忽。不夸张的讲,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过早质疑。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回顾就是刚刚说者讲了些什么什么?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所谓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最后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2 说与不说: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要知道,重视和尊重来的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晚很久。

    3 交流守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双方想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例如,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作出判断。有了确凿的证据,就算结论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对事不对人。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如果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如果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在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接下来的任何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更可能是仅仅为了争而争的争论,这种争论害处很多,浪费时间,影响情绪,把对方变成敌人,失去更多朋友。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他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

    第三个原则,整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如果交流从一开始就以看法为焦点,那么就没必要讨论,甚至争论了。

    4 正确复述: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我们不妨套用以下句式进行验证反馈,“你的意思是。。。。是吗?”或者”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

    5 勤于反思:我们需要反思,并且要常常反思,下面列举几个反思的要点。5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经过演绎来论证,很多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未经演绎论证确定之前,最好意识到每次运用经验都可能存在风险,事实上确定常常是永远也做不到,所以在运用已有经验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在遇到未知的时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应用

    1 兴趣: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培养孩子的兴趣,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的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的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的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晓,虽然并非绝对,但完成大多数事情确实都需要熟能生巧,做的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能做得比别人好,做的比别人好了,兴趣自然而然就浓起来了,然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

    2 方法: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 痛苦: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无论是谁,他的一生中都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甚至同时来自两个方向的,还可能是莫名其妙的,逃之不脱,挥之不去。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的痛苦之中时,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4 比较: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同样很多,只不过他们常常被人忽略。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5 运气: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我认识到,从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的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这样的认知会使人变得越来越理性。

    6 人脉: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拿到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如果人脉真像传说中那么重要的话。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的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当我们把时间放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7 自卑: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遇到他人的弱,影响了我们的强的情况。嘲弄别人的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正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证的弱。嘲弄他人,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常常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只要在不伤害他人情感,减损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

    8 灵感:不要无谓的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他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他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9 鼓励:我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当我们不停的鼓励所有的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10 效率:看看每天自己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却非常重要,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却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真正主人了。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两小时,当然,如果能够专注三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两小时已经基本足够,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专注四小时才能够实现的事情,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羡慕,别羡慕更重要的,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有必要提醒他们。

    11 节奏: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只能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积累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为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积累与复利,有着密切的联系,复利的概念并不复杂,但他属于那类对一些人来说构成理解障碍的简单知识。对复利进行思考相当重要。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收获的就是365点,这是莎士比亚的算法,他认为应该用简单加法,而实际上,如若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收获最终很可能是P*(1+i)365次方,其值取决于每天进步的量和起步时的实力,这就是夏洛克的算法指数级增长。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坏习惯也是收复利的高利贷。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同样不关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还是不健康,都是积累出来的。不健康,其实是最浪费时间和生命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以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在今天这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商业环境里,相信积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就。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笑来《和时间做朋友》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qh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