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自己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作为一个人,我们有探索生命的本能,我们需要理清生活中毫无头绪、一团乱麻的事情,即便在知道真相和原理后有可能无法治愈自己的伤口。我需要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知道意味着看见,看见才能过好以后自己。
下面我将自己想象成导演,准备用自己的故事拍一部成长电影。
背景介绍:小时候,我妈是个体户,有一家商店。爸爸是公务员。我还有个比我小五岁的弟弟。经济条件在我们那个乡镇里还算不错的。小时候我没有吃什么苦。为什么后来长成了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呢?我的核心信念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会画画,不会唱歌,体育不好,作文不好。我脑子很笨。
人物介绍:
我妈妈:初中毕业,外婆在我妈十二岁时就死了,外公家里兄弟姐妹多,也无暇管我妈。家里很多事都是我二舅做主。二舅很强势,我妈一直被我二舅压榨。田里干活,家里家务都指使我妈做。甚至言语侮辱我妈。我妈性格也不自信。跟我爸结婚后,很拼,加上跟我爸文化有差异,我爸有点瞧不上我妈,有外遇,就想通过拼命赚钱,填补内心的不安。
小时候,我妈从来没有夸奖过我。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说谁谁很优秀,说我喜欢跟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要多跟成绩好的一起玩。不知道我是因为自卑,才跟不如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跟成绩好的一起,我找不到存在感。
我爸爸:大男子主义。重来不做卫生。回家只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对我不闻不问。经常对我说“脑壳不会转弯吗?怎么那么笨哦”。
我自己:天生的抑郁气质,极度玻璃心,极度渴望鼓励和关爱,父母或者身边的人一点点消极语言就能把我击溃。
挥之不去的六个场景:
场景一:我真笨
初中那会,他修电脑,让我帮他插一根线。我没听清楚看清楚他说的哪里,但不敢再问第二遍,我就乱猜,插错了。我爸说“不跟你说了吗?,你怎么那么笨呢!”
场景二:你看YR,那么勤快,你好懒,什么都不会—被妈妈追到沙发角打。
放学回家,跟我同学跑到她家去玩了,我妈找到了我,追着我打。这个场景经常出现,经常跑出去玩,知道会被打,还是贪玩。
作业不会写,不敢问老师,我妈也不会辅导,第二天就抄同学的。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
场景三:我不会跳舞—羞耻
大二时逃学。原因:学校要求每个寝室出一个节目,要跳舞,我不会,不想承认自己不会跳舞。就跑了,加之又失恋了。就这两个理由,我就从东北逃到了浙江同学那里。
场景四:是我太笨了吗?——小时候和妹妹弟弟玩游戏输了被取笑。
家里孩子多,过年过节常常会聚在一起玩斗地主,纸牌什么的,曾经还赌过1毛2毛的小钱,在那个年代当时输了10块钱!那后被兄弟姐妹们取笑得找个地方躲起来。后来干脆就不跟他们玩了,原因是因为觉得自己太没用,不够妹妹弟弟聪明,玩个牌都玩不好。
但是我在学习上还算努力,只是成绩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差,所以从小对学习就特别认真努力,因为它可以证明我是有用的,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关注和鼓励的。也正是因为而过分关注学习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验的关注和发展不足而出现了很多次很容易亲信他人的结果。
场景五:我能说出我的需求吗?——小时候很羡慕有电子琴的家庭。很羡慕一个月生活费七八百的同学。
我不敢向我爸我妈表达我的需求。我应该是一个乖乖女。我很喜欢琴声,现在也是,这一直是我的遗憾。小时候不敢向他们表达,怕拒绝。
大学时,我生活费是500一个月。寝室里大多同学是七八百,我不够,但又不好意思说。
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模式是疏忽型。从小到大很少过问我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凭着自己的经验,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走到现在。而且,印象中父母从来没有夸过我,唯一一句是我大学逃学那一次,不知道我爸是为了劝我回学校上学还是真心的话,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你是我的骄傲”。本来铁定不上学了,只因为那句话,答应我爸回去继续念书。
原生家庭给了我很多伤痛,但自己也在成长过程中原谅了他们,这些痛点会阻碍我成长的脚步,但我相信我可以一点点疏通他们,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