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在别处
“人活着和死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你最后悔的事情会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人活着和死去最大的区别是感觉的丧失,不管是酸甜苦辣咸还是喜怒哀乐悲,通通感觉不到。
所以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我最后悔的可能会是没有好好感受我能感受的一切。
人从生下来到死去这一段时间的所有活动叫做生活,也叫人生。出生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这一分一秒钟中,我们的身体由小变大,再由大变老,我们的感觉由懵懂变清晰,再由清晰变朦胧,最后全部归于虚无。
对于一个活着的人来说,生命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是能感知周围的一切吧,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丑的美的。可是很多人虽然活着但是却感觉不到这些,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直到75岁才被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感觉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也是很容易麻木的,比如当人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或者未来的憧憬中的时,感觉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再比如,当人习惯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后,感觉就会麻木,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生活不在别处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处处透露着感觉的灵敏性,作家对一棵树,一只猫,一个杯子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感觉,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总能让我们啧啧称奇,然而自己再经历同样的事情时,却意识不到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把生活放在了别处,把心放在了别处。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刻,就在你我的心里。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是指我们遇到的事实、行为、事件;B即我们对A的信念、观点、看法;C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其中关键因素是B。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对事情和他人的感觉、情绪,都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结果也各不相同。如果能把人生看成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那我们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要做到这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提高觉察力。人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情绪中钻牛角尖的,此时如果能跳出来,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要生气/伤心/愤怒,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就会很快从情绪中跳脱出来。
感觉是越用越灵敏的。接触的人,事,物越多,感觉就会越灵敏,人也就越不容易被情绪所控制。
生活不在别处
人的能量总要发泄出来才会舒服,不用在这个地方,就要用在那个地方。如果你的能量都用在感知生命的丰富上,就没有多余的能量用在情绪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旅行了,旅行的时候,所有的能量,心思,注意力都在欣赏美景,与不同的人交谈上,是活在此刻的,没有能量去想过去的那些事。
正如梁漱溟先生说的“大约一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藉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一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我以为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喜欢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回家种地,就去种地,喜欢经营一桩事业,就去经营,总而言之,找个地方把自家的力气用在里头,让他发挥尽致。这样便是人生的美满,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人是完全活在此刻的,所有的心思都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所以会很快乐很幸福。试着把注意力放在此刻,放在自己身上,多去经历一些事,见一些人,听一些故事,你所感受到的就是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