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折腾了,休息一下吧!”“怎么就只能忙忙叨叨,静静地坐一会儿不好吗?”“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天命不可违,我举手投降!”“做,不如不做!”……Gone with the Wind!
就昨天的“悖论”,很多朋友和同行都觉得的确是个应对心理困扰的好办法。有人希望我举例进一步说明,今晨就想到了以下案例故事。
张先生,38岁,某小企业的法人,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伴焦虑状态”半年,因自我感觉“药物有副作用且效果不佳”而求助于心理咨询。
按常规,我当然首先是让他遵医嘱坚持原来的治疗,即使停药也得跟原来的精神科医生知会一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这次咨询无所作为。他说停药后的近一个月来,坚持每天运动,主要以慢跑为主,可他实在不情愿,每天在跑步的过程中十分难熬,更重要的是,当他的抑郁和焦虑加重时,根本就出不了门。
“出不了门时,您会怎么做呢?”我问。
“那我也得坚持在客厅里活动啊。”他说。
在经过了一番心理教育之后,我跟他商量不妨换个应对方法,于是就把“改变的悖论”推荐给他。
跟他说:“再感到抑郁或焦虑时,啥也别做了,就找个地方老老实实地待着。”
“那怎么行!多难受啊!”
我说:“如果你真的按我说的老老实实地待着,很快就不难受了。”
他问:“怎样做才算‘老老实实地待着’?”
这个问题我在门诊上已经不知回答了多少遍,跟他干脆地说:“‘老老实实地待着’就相当于死了。”
“那我怎能做到‘死了’?”他还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笑着反问:“‘装死’,会吗?”
他笑了,也明白了。
我说:“当您再次感到抑郁或焦虑时,就装死;一旦抑郁或焦虑见您死了,就会离您而去,也就不再折磨您了。”
“这我知道,就好像有些动物用装死的方法躲过老鹰而存活下来的。”这个比喻的使用,说明他真领悟了。
接下来,我就让他在咨询室内练习装死——直到我觉得他装得真的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装死中!明白啦?“Don’t just do something, sit there!”
这是我临咨询结束时最经常发出的指令。而且,除非万不得已,我都会讲英文或者用英文写给来访者并让其牢牢记住。
那天我跟张先生说:“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中文语句,不论您英文水平如何,都可以做点儿尝试,我相信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将这句外国人的格言用汉语表达得信、达、雅。”
这是我对那句指令的补充。之后我还会真诚表达期待:“到时候,别忘了把您认为最好的翻译告诉我!”
切记,这样的补充和期待绝非可有可无。很多人就是在像我这样反复琢磨、推敲那句英文的过程中让心静了下来。现在,我已经收到了无数条译文,有些简直惊掉了我的下巴,比如:“别再瞎折腾了,休息一下吧!”“怎么就只能忙忙叨叨,静静地坐一会儿不好吗?”“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天命不可违,我举手投降!”“做,不如不做!”……
那次咨询后过了很久,张先生才跟我微信联系。他没提自己的抑郁和焦虑,也没说回家后是如何装死的,而是跟我说“已经彻底放下了”。我看其朋友圈,得知他将总经理让给副手,安心做起了董事长。朋友圈的封面上写着:死,而后生;失,而复得。
这大概就是他所理解的生死和得失的悖论。
问如何理解那句英语格言,他回复我——
Gone with the wind;
Blowing in the wind.
网友评论
Blowing in the wind
让人泪目
案例,抑郁伴焦虑状态,半年,服药。
咨询,继续服药或通知医生停药。不干扰医生的治疗。
“在经过了一番心理教育之后,我跟他商量不妨换个应对方法,于是就把“改变的悖论”推荐给他。”商量的时候应该不是只问(你觉得我能帮你些什么?)
他问:“怎样做才算‘老老实实地待着’?”
这个问题我在门诊上已经不知回答了多少遍,跟他干脆地说:“‘老老实实地待着’就相当于死了。
接下来,具体的办法教给求助者,可行,还具体演练了一番。
具体情况具体应对,课上老师说的,强迫症的求助者让他接受自己是个强迫症的“病人”,洗手必须洗够比原来多的次数。
“彻底放下”,前提一定“拿起”过,他一定努力的“找”过“死”,才能说出“失”之后的“得”。